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辽东王 > 古代骑兵与步兵性价比模型

古代骑兵与步兵性价比模型(1/2)

目录
好书推荐: 末世之冰雪女王 美丽灵感 重生不再无名 山海经之天帝传说 总裁的冷宠情人 你的灵兽看起来很好吃 电影世界里的奥特曼 重生于武林外传 父爱未迟 天问九霄之凌霄传

古代骑兵与步兵性价比模型

一直以来,讨论古代骑兵和步兵问题时,多是泛泛而谈,例子引用得很多,却没有科学系统的程序来论证。古代中国兵家,其实早在六韬等先秦兵书里就提出,骑兵利于平旷,步兵对抗骑兵,利于丘陵险阻,这是把地利的因素讲明了。但是,没有流传下量化模型(其实先秦兵书失传95%以上,也不能说就一定没有),给了后来儒家文人扯淡的空间。

从根本上说,兵种的效用可以分为机动力、火力、防御力,外加价格,所以可以用现代的性价比概念来分析。

1,机动力。

古代骑兵的机动力,按马种、骑手素质、行动区域、人马比例有很大不同。现代牧业数据,中国北方蒙古草原马,在草料充足的草原地区驮一个不披甲的人行进,每天60千米,可以保持10天左右。有些吃苦耐劳的山地马,更强一点,驮100千克,日行70——80千米。明代戚继光在《练兵实纪·车步骑营阵解》中说:辎重营解,师行粮从,军事所先。迩来敌每入犯,官军并无辎重,敌乘肥马,即日驶百五十余里。

所以,将中国古代所面临的北方骑兵的速度常数,定在日行60千米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多马的骑兵更不用说。

步兵速度,古代三十里一舍,就是说的步兵日行,常是30里就要扎营睡觉。因为步兵的移动能量和战斗能量,都是步兵自己提供。骑兵由马匹提供移动能量,骑手提供主要战斗能量,所以步兵一日15——20千米就是常用。超过这个数,留给战斗用的能量就堪忧。

由此,骑兵与步兵的移动速度之比是3:1左右。

那么,在广阔、没有障碍的平原和草原上,在补给比较足的情况下,骑兵与步兵的移动面积比就是平方数9:1左右。

在有大山脉、大河、湖泊阻隔下骑兵与步兵的机动力就接近到直线比拼,而不是面积比拼,也就是接近3:1。

2,火力。

热兵器出现前,骑兵步兵都是冷兵器,远射,用弓弩,近战用刀枪等。骑兵主要方便用弓,用弩也有少量,弓的力量通常比步兵的少6千克力以上,即总拉力的1/8——1/6。但是马匹的移动速度可以给弓箭增加对地的绝对速度5——10米/秒。重箭速度通常55——70米/秒,轻箭通常70——90米/秒。

所以,步兵弓对骑兵弓,在常用的规格上,优势有,但不是特别大。通常,约14%——40%之间。

骑兵对步兵的近战优势是借助马的冲击力,蒙古马多在280——370千克,是普通成年男子的5倍左右。所以,按总体重算,步兵长矛密集阵,6人才比较稳妥地抗住一个骑兵的冲锋。很多人引用六韬的八人当一骑,但六韬的本意是列阵而言,不完全指抗冲击。

3,防御力

由于骑兵有马做移动能量源,天然就比步兵更能穿戴重甲,在多马的游牧集团更是如此。步兵一个人既要披甲防弓箭,又要走路行军,还得战斗,就自然更不利披甲。所以理论上步兵和骑手一样的体质,就能穿同重的甲,但那要大量牺牲机动力。

4,价格

《旧五代史卷四十四明宗纪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