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四 帮扶项目在民族省展现了预期的效果(1/2)
三人到了大棚基地的时候,出乎意料之外,看到了三四辆带布棚的小四轮车子停在路边,有人已经用竹筐子背着采摘下来的蔬果往车子上搬运。
简唯宁和游子民双手插进下衣兜子,仔细看着,没有说话。
陆静雅往前靠近小四轮车子,见车上有两名男子抬着筐子过称,而车旁边有一个女人头上包着头巾便将过了秤的蔬果钱拿给当地的种植户。种植户一拿到钱,完全是一脸的喜悦,抖抖索索的把手上的钱数了又数。
“小姑娘,你们是做啥的呀?”种植户大概是见到了陆静雅三人,抬头问道。
“**,我们听说这里有大棚种植基地,过来参观的。”陆静雅大言不惭地说道。
“哦,你们是市里来的吧。今天这边的大棚刚好收成,去参观参观吧!”**笑呵呵地说。
“**,你们家种了些啥呀?是上面给贷款了吗?”陆静雅问,回头看了看身后的两人,两人齐齐点了点头,示意她继续问下去。
“呵!小姑娘,咱家两个儿子做泥瓦匠活,存了几百块钱,听说上面有政策,鼓励种植大棚蔬果和蘑菇,我家贷了两千的款,亲戚朋友借了一点,这不,弄了两亩的蘑菇大棚和土豆大棚,这会开始收成了。”
“哦!不错啊,**。今天能出多少蘑菇和土豆啊?”
“今天一共出了一百二十斤蘑菇,六十多斤土豆。”
“哇!**,好收成啊!每天都收一次吗?”
“呵呵。还是政策好啊!以前我们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现在土豆三天收一次,蘑菇是两天收一次,每次收的货都是差不多的。”
“哇!**,那你的成本不久就会回收了啊?!”
“哈!当然,当然。一年不到成本就会回了。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唉!还是政策好了!咱们老百姓有福了!”
“**,这里总共有多少户种植户啊?”
“乡上当时报名的种植户有三十来户,咱们家是比较少的。前面还有种植十多亩的人家,今天应该都在收货呢!”
“好啊!**,那就不打搅你了。我们去前面参观参观去!”
“去吧,小姑娘!”**拎着竹筐进了大棚。
“咱们去前面那家大户的棚子里看看吧。”陆静雅回头对两人说道。
“嗯。走吧。”简唯宁和游子民跟上她。
“怎么样?大棚种植的确是落实下去了。咱们的蔬果已经开始收成了,不错吧!”
“我发现一个问题,咱们南区那边的蔬果每天收一次货,这边却是隔天或者三两天收一次,这个怎么回事?小雅。”游子民问。
“哈!这个问题我有解释权!这一路上红栗树还没有怎么成形,井水应该是供不应求,种植户们虽然按照种植方法去做了,但是这里的环境无法提供足够的水源,那么那些蔬果和蘑菇自然不会像在南方那般生长了。”
“还有这说头?”游子民一脸讶异。
“weado,这些蔬果和蘑菇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种植出来,已经是奇迹了。”
“是啊。不是小雅提供的种子,这个季节这里怕是啥也长不出来的。”简唯宁拍了拍游子民的肩。“还行,咱们这次来,看到了货真价实的东西。”
“呵呵。咱们去前面看看吧。”陆静雅又走跳着往前走去。
如同刚才那位**说的那样,三人走走停停,一路上都是收货的小四轮在收着蘑菇和土豆,还有花生,还有一些茎块状的蔬菜,看起来种植户们的收成不错。
终于是走到了那家种植了十多亩大棚蘑菇和蔬果的人家了。
主人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庄稼汉,憨厚老实的模样,一听说三人是来参观的,把三人引进了大棚,开始讲自己种植的经历,还有收获的满足感。
一进大棚,那位庄稼汉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咱们加纳乡这次种植户中,我算是种植最多的。不过,幸好上面派了技术员指导我们,要不,我这些大棚里的东西怕差点毁了啊!”
“大叔,为什么差点毁了呢?这不都长的好好的吗?”陆静雅扒开一笼根茎状的蔬菜边看边问。
“小姑娘,技术员跟我说这个绝对不能使用肥料,肥料下去不但不会长出来,而且还会干枯。我儿子特地买了一包肥料回来,撒的时候被我发现了,幸好啊,你看看前面,前面那块没有长东西出来的地,就是撒了肥料作的。”
“哦!”陆静雅直起身子,往大叔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然看到有一小快地里,只有浅浅的青草,大概是栽种上的蔬果苗子,一根都没有长出来。
“呵呵。大叔,有技术员的指导多好啊!你家这茬丰收了吧?!”
“嗨嗨!那是,我们是按着上面指导的干,收益不错。咱们家年底准备自己买台农用车,方便拉货。”大叔乐呵呵地说道。
“大叔。现在的蘑菇是什么价格啊?还有花生,蔬果呢?”
“蘑菇能卖上八毛,花生三毛,长茎菜是四毛,小叶菜五毛,土豆两毛。这是城里来收购的价格。”
“呵呵。不错不错。大叔,你家成本回了吧。”陆静雅竖起了大拇指。
“嗨嗨!小姑娘,你们是不是来学经验的呀?”大叔笑呵呵的问。
“先来参观参观,看合适的话,也想弄几亩来种蘑菇。”陆静雅附和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