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四、巡防纵队来了之二(1/2)
第二百九十四章、巡防纵队来了之二
因为有巡防师(卫国军前身)顶在前面,挡风挡雨的缘故;江苏省的各府县团练,一开始办得就不算太多;而且,还大多数,纷纷解散的也早;现在,还剩下的,总体人数加起来,也并不很多;并且集中分布在苏北,也就是前几年原来丰北溃堤,形成的黄泛区那一片。嗯,主要是防止流寇,从山东窜入江苏省境内来。
苏中、苏南的,团练早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嗯,苏中、苏南地方富庶,养家糊口吃饭的门路也多;一心当兵吃粮的人,本身就不多;除非是,有机会当正经八百的卫国军;以前那种有粮没饷的,只管三餐饱的团练,是没人愿意长期干的。
况且,有卫国军这定海神针在,士绅们才不愿花这不明不白的、也没什么必要的冤枉钱,做这个出力不讨好的冤大头呐。
所以,各省要筹建巡防支队的话,人数缺额,目前还不少;留下安徽团练,整体转为巡防纵队,问题也不是很大;随便往江浙两省分流一下,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凌蔚樵、钱新之两人,提到这个事时;杨孟晗考虑考虑后,就点头答应了。只是交待了一句,要求凌蔚樵,在入伍时,最后把一下关;也不能光照顾老乡情谊,照单全收、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总要按招兵标准,严格挑拣一下的。
至于他们俩,随后提到的,各家团练遗留的伤亡抚恤的问题;杨孟晗摸着额头,默默地,在心里反复掂量了半晌。
唔,等我大清朝庭,有空闲、有精神头,来理会这事,还不知道等到猴年马月呐;到时候,有没有真金白银的补偿,真是两说呐,说不好的。
嗯,这些人家,确实挺可怜的;干脆都别在家,直着脖子等了;脖子等长了,眼睛盼蓝了,可能都没着落的。
杨孟晗想想后,就让蓝大茂把方子詹、袁翔甫也请过来了,大家碰头商量一下。
这件事能早点帮着解决,就早点吧,这些人家,都挺可怜的!
几个人议论过后,还是决定,也不用搞那么复杂了;就比照绿营裁减时的办法,有伤亡的人家,多给五十亩水田;也就是说,团练伤亡的人家,按每家每户,一百亩的标准执行,统统移民南洋种甘蔗去吧。
这些消息传出来后,团练选拔预备军官班那边,可高兴坏了;总算能给那些,曾经一起浴血沙场、马革裹尸的老兄弟们,能有个说得过去的交待了;赶紧着人回去送信,告诉日子紧巴巴的家家户户;嗯,兄弟姐妹们,好日子来了,小康的日子开始了!
对架构和队伍的安排,凌蔚樵和钱新之商量后;有意将来,让潘鼎新做参谋部长;让年龄稍大点的吴毓芬吴伯华,做后勤部长。当然,现在,还不能老早揭锅,要等大家职务慢慢升起来;同时,也要大家先相处一段时间,好有个再认识、再了解、再磨合的过程;要是磨合过程中,发现什么不合适的,也方便途中调整。
一次性提拔到位,人家高兴倒是高兴了;但这边招数就用老了,棋就走死了,到时想变招,也费老劲了。
两人对让比较老练、能力也比较突出的张树声张振轩,回安徽去,做安徽巡防支队的负责人,看法也基本一致。认为就他最合适,非他莫属。
凌幼樵和钱新之两人之间,也做了分工;凌幼樵先带队北上,以建立山东巡防部队工作为主;钱新之则坐镇上海,一边搭建巡防纵队司令部,一边筹建江苏和浙江支队;嗯,钱新之身上的担子,也是不轻的,一点不比凌蔚樵轻松。
安徽的兵源,一分为三;给安徽张树声支队留下三千人,让他自行编练成军,暂时安徽支队规模,就定为三千人;调来上海五千人,作为浙江支队的主要班底;凌幼樵带走两千人,嗯,加上原来军部预备的一千人,凌幼樵北上时,手里就有三千人了。
教官都是军部警卫团派出来的,分到各地;他们要协助各地巡防支队,完成各项训练科目后,才能归队回营。
在干部分配问题上,凌幼樵就没客气了,大部分都划拉走了,先紧着山东那边了。嗯,现在,毕竟前期山东方面优先嘛,资源肯定要倾斜一点。
张树声是孑然一身、孤零零一个人回去的,除掉随行的一个连的教官;军官配备,暂时就别指望了;至少要等到下半年,下一个培训班学员毕业;嗯,到时候,还要看谁叫得凶、哭得响,还不能保证,分猪肉分到各支队头上,能给几个呐。因为短期安徽无战事,主力驻军还多,巡防支队短期内也派不上大用场;凌蔚樵在安徽支队干部配备上,肯定是能拖就拖,能将就就将就了,能对付就对付了。
给钱新之这边,也就是留下吴毓芬、张遇春、张树槐、李凤章等寥寥数人;其他人,都划拉划拉、拨拉拨拉,全给带走了。只是临走时说了,还没毕业的三十来人,补考通过后,优先让其他支队,多挑选几个。
凌蔚樵、钱新之把这个巡防纵队组建框架方案,报到军部后;很快几天就批复下来了。军部还催促他们,让他们快点付诸实施。
凌蔚樵在听了刘铭传的小故事后,对这个二十啷当岁的刘省三,还来兴趣了;后面,还专门把他叫过来,单独好好谈了几次心。
刘铭传对第一次,因为自己太年轻,别人不拿他当回事,也不敢再有怨言;司令有招,就屁颠屁颠地来了。
等一交谈后,发现这小伙子,脑子真不空,真读过不少书;还有点博闻强记,旁征博引的;尤其是对最近接触的新学问、新知识、新事物,接受的很快;对军事学院新军事学,领悟、入味得比其他人,还要快当些。
当然,也一身的小毛病;不时地,说着说着,痞不拉几的劲儿就漏出来了;江湖气息浓厚,也有点自我,有点舍我其谁的江湖上带头大哥的做派。
这也是凌蔚樵最烦他的地方,嗯,凌蔚樵可是“铁面判官”;小刘六麻子胆敢一翘狐狸尾巴,每次立马都要挨整;最轻也是在凌蔚樵办公室门口罚站,还一站就是一个时辰。
当然,小刘六麻子,毕竟才二十岁;总体是个秉性不是太坏,也很有悟性的小伙子。嗯,是个很有灵气,但多少有点长歪了的好苗子。
呵呵,当然,刘铭传他的人生际遇,就比潘起亮好彩多了,幸运一万倍了;虽然说,他们两人的个性特点和人生早年经历,有很多相近相似的地方;他们俩,还是同龄人呢。
非要说这两人,有什么不同的话;就是小刘六麻子背后有个虎妈,所以,他长得还没那么歪,也更爱读书,更励志上进一些。
有的时候,就一开始相差那么一点点;然后,就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了。
刘铭传悟性很好,一点就透;倒是让凌蔚樵起了一点爱才之心,勾起了当一当伯乐的心思。好苗子,有时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甚至想到,在巡防纵队待一阵子后;是不是找个机会,把他转到主力部队去;也许,那边发挥的空间更大,说不定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而且,也许,主力部队更严明的军纪条令和内控机制,会对他有更好的约束作用和引导作用;能够把他身上的那些小毛病,彻底板过来。嗯,这样也许,对他的未来个人发展成长,也是好事。
一开始,凌蔚樵给巡防纵队这些新人的职务任命和军衔品级,都不准备给的太高;职务最高也就是营长,军衔准备从少校、上尉起步;甚至有些人,只给中尉、少尉衔。这样,对其他人也公平些;跟系统内兄弟单位,也好平衡一点。
也不知道,刘铭传怎么就打听到了;山东那边,将来只有两个营,是用来剿匪打仗的;其他的营头,都是维持地方治安,看家护院的,没什么机会出征打仗的。
就颠颠地跑了好几次司令部,吵着非要进这个剿匪营;嗯,杵在凌蔚樵办公室门口不走,言称做不了营长,连长也干,当个排长都行;反正当兵吃粮的,就要有仗打,不打仗还当个什么毛的兵。
闻战则喜,闻战争先;倒让凌蔚樵对他,更加青眼有加,更加钟爱几分了;这个,二十啷当岁的小六麻子,当时还懵懂懂的,没什么感觉;好多年之后,他才慢慢体味到的。严师出高徒,有个严厉的长官,对刘六麻子这个二半吊子江湖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等初步方案大致敲定下来后,凌蔚樵就先把张树声打发回去了;张树声他回去安徽后,除掉自行组建安徽支队外;还有就是负责所有巡防纵队安徽籍家属移民,和原来各家团练伤残家属的登记造册、上报审批和后续移民;嗯,应该够他且忙一阵子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