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九十四、巡防纵队来了之二(2/2)
嗯,杨孟晗这一次,接受这么多以庐州籍为主的团练,转为巡防部队;也有今年庐州大旱,预先转移人口的考量在里面。一万来户,怎么都能弄走大几万人;再加上一万多户,伤亡团练家属移民;一口气,就能分流小二十万了。
也是顺手给袁又村卸个不小的包袱呐,让他稍许轻松点呗。呵呵,袁又村现在日子过得苦啊,还有那个闲情逸致,整天练毛笔字啵?
凌幼樵过几天,也将带着一个从警卫团借调的教官连出发;在徐州等待安徽新兵和后方送来的物质,初步编伍训练后;再分头向山东之鲁南、胶东开拨进发。
因为钱新之也要下去带队,所以,吴毓芬成了临时司令部的大管家,不管部部长;别人但凡有什么事,都是找他;好在,方子詹抽调了几个人过来帮忙。不然,新来的吴毓芬,都该哭了,从哪下耙子都不知道。
嗯,吴毓芬是官宦子弟,年龄也比较大,是这一拨军官中的老大哥;这家学家教的,自然他对官场的门道,也是门清得很。在初步了解卫国军的架构后,知道留他在总部,做个临时的大内总管,将来肯定是好事。虽然眼下手忙脚乱的,倒是干得很欢实,心里也美滋滋的。
不几天,他就和方子詹部长,混得很熟了。熟了之后,方子詹也漏出些话风;让他好好做,假如有朝一日,幸运的坐上巡防纵队后勤部长的位置,其实比在下面干支队长,职务是要高的;假以时日,混个将军是非常可能的;而且,卫国军的将军,可不像绿营将官那么水的哦。
嗯,绿营夸张起来,一个营长都是从三品游击将军,一个连长都是正五品千总;嗯,不管品级多高,其实撑死就是个团长。
自从李鸿章的特别支队进入山东后,何卓人在山东的情报网络,就有了跟脚,逐步就完善起来了。
凌蔚樵到达徐州后,他们也主动过来联络;同时,也给凌蔚樵定期、不定期送来,他这个级别,可以知道的有关山东方面和其他方面的情报与消息。这也让凌蔚樵不至于,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稀里糊涂的。
李鸿章李二先生与济宁孙家,也颇有些交情;嗯,上辈子他老父亲跟孙家就有来往,虽然交情不算很深;说是世交,也勉强挨得上。
之前,李鸿章一到山东,就和孙家有了来往;双方正儿八经地,洽谈过运输与护送粮草的合作事宜;但孙家很有顾虑,不是很热心。孙家团练也就区区不到两千人,还要护卫乡梓,保护家园;仅仅不咸不谈地,分派个千把人,运输与护送粮草;也不敢保证,道上的朋友,别人就一定给他老孙家面子。
如果真是在半道把军需粮草,被谁万一给截了,到时真不好交代了。自家团练伤亡还是小事,失了朝庭大军粮草,连自家上上下下都要吃挂落,都会影响朝中孙尚书孙老大人的前程。
赚不了几斤粮食,潜在风险还这么大的事,孙家没理由不慎重;不做不错,多做多错,想想还是划不来;他家犹豫再三,不敢接这烫手山芋,最后还是婉言推脱了。
后来不知听谁说的,两江要出粮出饷,在山东办专门护卫粮道的团练;孙家反而一反常态,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变得非常积极起来,还主动上门,来粮台大营登门拜访了。一时,还把李二先生闹得一头雾水;嗯,你遮是要闹哪样?
听了好半天,李二先生才大致搞明白孙家的意图;喝喝,他们想让两江把他们孙家团练都收编了;嗯,至少大部分要给接收、收编了。
孙家主事人第一次非常非常客气地,一揖到地:嗯,渐甫兄,拜托了,给个面子吧,孙家实在是养不活这支团练了。
有这种想法的人,可不少呐;李二先生粮台办公室的门槛,这阵子,都让听到风声后,来说情请托的人,快给踏破了。
李二先生可没松口,跟谁都不吐实口;只是不管谁来,都笑嘻嘻地登记一下;说洒家记下了,什么时候回音,要听上峰的安排;嗯,滴个事,某家是做不了主的呀;我们也不是一条线上的呀,某家是后勤部的,他们是巡防纵队的呀;嗯,不算是一个口子上的,多少是隔着一层的呐,不一定能帮上忙的呐。
嗯,那是,能帮上忙的话,肯定没二话;咱们谁呀,交情摆在着呐,都是老兄弟了......
嗯,李二先生也很会做人,该拍胸脯的时候,也绝不含糊,小胸脯拍得叭叭地响。
嗯,其实是,他们一帮安徽团练的头头脑脑,早就相互通好气了;早就贼惦记着,要想方设法,不管用什么招,也要把自己家团练兄弟,先塞进来再说呐。
嗯,自家人还没着落呐,理你个蛋蛋,尔等且等着吧。
济宁孙家还是有门路的,消息灵通,神通广大的;凌蔚樵刚到徐州,扎下训练营地没几天;人家就有一个家里话事人领队,送来了经过挑选后的一千五百人的团练兵源。而且,人家可是打着户部尚书孙瑞珍大人的名义唉;还带着在家养病的,前浙江署理布政使、状元公,孙毓溎大人的亲笔信呐。(注:孙瑞珍孙符卿大人,办团练因病被召回京城后;咸丰五年春,复出为户部汉尚书;翁心存同时调兵部尚书。)
嗯,济宁孙家真到顶着面了,是谁也得罪不起的;凌蔚樵只能捏着鼻子,二话不说地按人头收了。
并让孙家的那个话事人,牵个头张罗一下;把新入伍的士兵家属,统一安排好送出来,到南洋接收田亩。嗯,前面是白送五十亩;后门用低息贷款,以五两银子一亩的价格,可以再买五十亩。
这个意外的好消息,让孙家领头带队的那位,喜出望外,差点乐晕了;这趟差事办的,咋就这么出彩涅!回家后,家主肯定狠狠地夸奖咱唉。
蹦高的、乐颠颠地,就回家报喜讯去了。嗯,孙家可是个大家族,各房各支,谁家不是人多地少的,这下各房都能轻松点了。
嗯,去了南洋的,更是从糠箩里跳米箩里去了......
这下,消息传得更快了,当兵还有这好事;当巡防队,粮饷丰厚不说,还有田送,还是好大好大的五十亩唉,还可以以白菜价再买五十亩。天啦,这好事上哪找去?
收到风的各家当家人,当天揣上几块窝头,就带队出发了;没人会等的,手快有、手慢无的呀。
不几天,徐州训练营大营门口,就成了闹哄哄的、乡下赶集似的牛马大集、大菜市场了。
这让原来还老神在在、闲庭信步地,不疾不徐地跟在凌幼樵身边的丁凤年丁蔼臣,都有点着急起来了。
瞅着谁来跟凌蔚樵打招呼,看着就不顺眼!
人咋这么多呢?
这可不成,我丁家团练入巡防队,可是老早就说好的呀,可不能让他们把名额给抢了去了。
凌幼樵也只能遵循先来后到的原则,谁先到的,挑中了,就进训练营;也就三五天,人员就招满了。
然后,就在大营门口,竖起个指示牌。告诉大家,人已招满;来晚了的,恕不接待了。
嗯,其他人,真要是在家吃不饱饭,那就向东多走几步,到了海洲,就自然有人送你出海移民。嗯,条件肯定不如当兵移民优厚,但也是不错的,至少比在家里,干熬着、干靠着,要强很多的。
还真有不少,来晚一步,没赶上趟的;捶足顿胸、懊悔不迭之余;想想回家后,家徒四壁,也是日子没法过;这出都出来了,也不想走这毫无指望、毫无盼头的回头路了;一咬牙一跺脚,就向东面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