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八宝饭(2/2)
回到太阳花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
孙若涵如愿买到了桃花坞年画,除了五郎的五十幅之外,他自己也买了几张。
年画只是一个种类,按照不同的用途可以分为门画、中堂、挂屏、斗方等等,挂在居室不同的位置。有用作辟邪的钟馗、灶君、关公、张天师,也有神话故事的西游记、西厢记、穆桂英,更不乏如春风水暖、太湖鱼歌、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之类的风景。他各类都选了一些。
店员似乎也没想到会有人买那么多,挑选、备货很是手忙脚乱一番,听她嘀咕着,上一次有人一下买了几十张的还是个日本人。
年画并不是工业制品,机器上输入个数字就能随便打印,它是需要手工印刻的。每一张不同的色彩就需要不同的版刻分别处理,所以产量并不是很高,价格相对的自然也就贵了——这大概也是它在上个世纪淡出人们视野,进入博物馆橱窗的原因之一。
孙若涵本打算在咖啡厅大门上贴一张门神,但想了想又作罢了,换了一张风景图挂在了室内钢琴旁的白墙上。
挂好,打量片刻,孙若涵满意的点点头,这才想起自己还没吃午餐。
外面逛了一圈,错过了饭点,不过不是问题。对于厨师来说,只要有厨房和食材,就随时能够解决所有麻烦。他不打算大动干戈,用糯米、莲子、蜜饯、豆沙这些,简单弄了个八宝饭,稍许处理一下,蒸熟了就能吃。
但在蒸笼没起锅之前,咖啡厅来了‘不速之客’。
“啊,你在吃独食啊!被我发现了哇。”
是碧君,进屋后就闻到了香味,也顾不上结下围巾和手套,随着味道进了厨房。
“感冒好了?”
“嗯,昨天鼻子就不塞了,今天早上起来感觉完全好了。”碧君一边解着围巾一边说,眼看着孙若涵提起蒸笼取出八宝饭,嘻嘻道:“如果再吃一碗八宝饭的话,一定更身强体健、恢复如初!”
馋猫的样子让孙若涵失笑,“行了,这碗是你的。”
“诶?这不太好吧,抢你的午饭。”话是这么说,她的视线却盯着一动不动,这葡萄干、蜜饯做的八宝饭本就是碧君的最爱,更何况是孙若涵的手艺。
“没事,厨房里的东西还多着,我随便下碗面就好。”
“哈,那我就不客气啦。”虽然她本来也没打算客气。将盘子端到自己面前,碧君心满意足的用勺子挖了一大勺。
嗯,甜甜的八宝饭果然是完美!这一口,过年的喜庆味就全来了。
大口吃饭的样子,感冒确实是完全好了。见她吃的津津有味,孙若涵也不觉得饿了,只是饶有兴趣的看着。
能够这样两个人在一起,看着她愉快的吃东西,其他都不再重要。这才是他学厨的起点。
突然想起来,当年那份离别的小熊饼干,或许才是自己学厨的初衷吧?想给碧君一份回礼,却怎么也做不成,到最后只能就这么离开了,心里总是引以为憾。
简单而渺小的遗憾,却是他踏上厨师之路的契机。莫名出现在自己手边的那本青铜书,那本《美食秘境》,是否也是因为这小小的遗憾而选择了自己呢?
“我看见外面墙上挂了一副年画,是桃花坞的木刻年画吧?”
碧君的话拉回了孙若涵的思绪,也让他有些意外。
“你认识?”
“嗯,去年的时候我买了个木刻年画的包包啊。”
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还有包?孙若涵不清楚,听了碧君的解释才明白。
不止是手包,桃花坞年画的丝巾、旗袍、枕套等等早就出现在大街小巷。古老的艺术形式,随着人文发展的进程拓展到了其他渠道,这几年陆续和无印良品、肯德基、诚品生活等品牌合作,推出符合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的家居品,甚至登录腾讯游戏,刻画出属于自己的国风‘皮肤’。
原来,姑苏传统的年画并没有消亡。哪怕过年时姑苏的百姓再没有张贴年画的习俗,它也并没有就这样将自己关进冰冷的博物馆,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了这个时代。
它并不是守艺人苦苦守着的小火苗,早就已经星星点点的蔓延开去了。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能够生根发芽的土壤。
这样也不错。
或者井之头也会想要一件木刻年画的衬衫?画个关公,穿在外面也挺气派,再带一副墨镜,这气质不就来了吗?
嗯,打个电话去问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