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胥楼糕点屋(2/2)
“没关系。”
“亏本了也没关系?”
“没关系,都算我的,一间店铺而已,亏得起。只是忍不住一口气罢了。”
看来接下来一阵子自己会很忙啊,厨具设备采购的清单又要重新来了,还要临时去练一练白案的手艺。这么想着,谢茂德却并不觉得有什么压力,反而有些跃跃欲试。自己大概也还算是个年轻人呢。
然后是两个月的时间。
今天是‘故胥十二楼’新店的开业。
那家准备专卖姑苏小吃的铺子也装修完毕了,本来也没什么大工程,粉刷一下,打些货架也就好了,糕点的烹制都会在‘故胥十二楼’的厨房。
这铺子被谢老板起了个名字叫‘胥楼糕点屋’,准备在两天后开业。趁着快到小年夜了,年前试营业几天。虽然是老板一时兴起的‘玩票’性质,但既然投下了资金,总也想着能尽量做好。
酒楼的后厨,又一笼蒸架从蒸炉上取下,谢茂德亲自打开了最上面一屉的蒸笼。
周边围了一圈的厨师,这些厨师有部分是最近为了新店而招聘的新人,但更多是从之前的几家酒楼中调岗过来的老员工,以便能尽快度过磨合阶段。
蒸笼里是枣泥拉糕,棕色的拉糕带着新鲜出炉的水润,晶莹剔透的样子让人看着很有食欲。
谢茂德取出筷子,在糕点表面试了试。松软,又不粘筷,确实已经是最佳的火候。
旁边厨师见了,有人点头道:“这笼不错,神形兼备,口感应该也不会差。”
谢茂德不置可否,这依然达不到他心理的目标,但他也知道,这已经是自己白案厨艺的极限。厨艺这种事本就是水磨的功夫,除了自身努力,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
哪怕他本人也是技尽于此了,周围这些被他一手带出的厨师们更没别的办法。
想到之前答应谢婉蓉做份甜品给她,谢茂德随手将之前做好的几个蒸笼里面各种甜品都分别取了些,做了个拼盘,安排服务员端了上去,然后看向墙边站着的一个年轻人。
“阿勇,之前让你找的资料,找的怎么样?”
被喊作阿勇的是个年轻厨师,在故胥十二楼的后厨作为帮厨打了几年的下手,最近才被允许上了灶台,考察一阵子算是转正了。他也很珍惜这个机会,平时烹饪做菜都很认真。
“只找到了份关于‘苏州织造局’的孤本,里面倒是提到了一些过去姑苏点心的资料。”
“苏州织造局?那应该不错,待会儿把书拿过来,我看看。”
这姑苏城里,做糕点出名的老店有不少,各自都有些招牌名品,而‘故胥十二楼’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积累。去偷师不是不行,但如果能自己研究出一些特色菜品当然更好。这也是这么多年来谢茂德一直在做的事,只是平时都偏重于红案蒸炒烹炸的菜肴,点心倒是没怎么关注过。
胥楼甜品屋快开业了,谢茂德也希望能在这点时间里研究出一、两样其他店没有的,能拿得出手的特色主打品。
姑苏的餐饮文化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几乎都凋敝了,曾经名扬大江南北的苏菜如今已经遗失太多,很多菜谱、烹饪技法都没有得到传承丢失在了时光里。
所以找一些古老的文献,重现一些过去的菜肴,对如今苏菜一系的厨师来说也是一件挺有意义的事。
苏州作为中国四大绸都之一,古时以丝绸为特产,自春秋时吴国就有“织里”这样的官设单位,元、明、清时都设立了“织造局”,特别是在清代,苏州织造局是皇帝南巡的行宫,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织造使,康熙、乾隆每次下江南时,都在这行宫下榻。
所以苏州织造局记载的一些菜谱,其实就是当时被列为宫宴的苏式点心,很有参考的价值。
阿勇去取书了,谢茂德也没闲着。今天是新店剪彩开业,道贺的客人不少,中午时要开宴招待,要处理的东西还很多。他给各位厨师、帮厨一一安排了工作,这时,之前端甜点上楼的服务生拿着空盘回了厨房。
“小姐怎么说,还满意吗?”谢茂德随口问道。
“小姐还满意,”服务员说着犹豫了一下,还是实话实说道:“但有位客人说,这糕点缺了些精气神,不够吸引人。”
谢茂德一愣,然后意识到,“是孙大厨来了?婉容这丫头,也不提前说一声。”
想到自己的糕点原来是送去给孙大厨品评,谢茂德有些后悔自己没有再努力去雕琢一下。毕竟那年轻人可以说是他至今为止遇到过的厨艺的最高峰——甚至在特级之上,那是他无法仰望的高度。
用之前试验性质的糕点去打发,确实有些不太尊重,也有些浪费这机遇——能让一位特厨品鉴自己的菜肴,本来就是难得的机会。
不过想了想,他白案的厨艺其实也就如此而已,哪怕认真准备,大概也不会有太大差别。挺让人泄气的,但这就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