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战绩估计及一些杂感(1/2)
简略战绩(我将与岳飞无关的资料、岳飞的非战争资料都删去了,因为只是看战绩,为本书提供资料而已,也方面大家浏览。)如下:
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
靖康元年十二月下旬(1127年1月下旬),宗泽承担了救援开封的重任,而大元帅赵构仅分给他一万兵力,分成前、后、中、左、右五军。陈亨伯任都统制,兼领中军。岳飞在前军,这是他初次成为宗泽的部将。在正月的一次战斗中,岳飞射死金军两个执旗者(射中是肯定的,死是未必的,因为这阶段的战斗以击退金军为主,很难证实。不过岳飞的力量很大,射死人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_^),在率领骑兵突击敌人后又掳获一批军械(肯定)。因此升为“正八品修武郎”。
岳飞在王彦手下时,王彦驻军卫州新乡县(今河南新乡市)的石门山,为集结金军所包围,因此谨慎出战。时年24岁的岳飞有些年少气盛,责备王彦胆怯:“二帝蒙尘,贼据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率领部下擅自出战,攻占新乡县。但马上遭到集结而来的金军部队攻击,王彦部溃散。王彦收拾残部退守卫州共城县(今河南辉县)西山,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王彦和他的部属们都在脸部刺上“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是谓“八字军”,后来发展到数万人,收复数百里的地方。金军屡次进行围剿都没有成功。岳飞则率残部在太行山区转战一段时间,听到八字军壮大的消息后,前住王彦的山寨叩门谢罪,希望重归王彦军。但王彦对岳飞说:“汝罪当诛,然汝去吾已久,乃能束身自归,胆气足尚也。方国步艰危,人材难得,岂复雠仇报怨时邪!吾今舍汝。”既没有追究岳飞,也没有接纳岳飞。(此阶段的岳飞,纯粹是一勇之夫,但反过来,也可以反衬出他之后的飞速成长。)
组岳家军】
完颜宗弼占领建康府后,亲率主力追赶宋高宗。宋高宗从明州乘船经海上逃到温州避难。
完颜宗弼占领明州后,无法活捉逃到海上的宋高宗,劫掠一番决定撤兵。金军利用大运河,将劫掠所获用船运往北方,一路攻破秀州、平江府、常州,准备自镇江府北渡。三月,完颜宗弼被韩世忠所部八千余人在黄天荡拦截,被困四十日。因为有汉奸献策,金军掘通河道将船队经秦淮河引入建康城西的长江江面。韩世忠赶去攻击,却被金军的火箭击退。
岳飞在此间带领东京留守司军的残部转战广德军,六战皆捷,俘虏王权等伪军将领四十多名。驻军广德军的钟村,军粮用尽,将士忍饥,却不敢扰民。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兴知县钱谌(chén,作姓时读shèn,zhōng)通知岳飞说县里的存粮够一万人吃十年,欢迎他率军保护县境。二月,岳飞进驻宜兴,屯于张渚镇。在宜兴,岳飞收降了因政局混乱而在当地为匪的多支部队以及金军强征来的河北伪军。岳飞自己就是河北人,平等对待河北、河东等地的签军。伪军们都传话说:“此岳爷爷军。”争来降附。(这段颇有我党抗日之作风^_^,私下认为岳飞此时已经有了很大的成长,作风变得务实多了,先易后难,先弱后强,已经堪称名将了。)
三月,金军在劫掠秀州和平江府之后,攻向常州。常州知州周杞探知这一情况,派赵九龄(是曾经在张所的河北招抚司里和岳飞共事过的熟人)到宜兴县请岳飞前来镇守常州。但在岳飞启程之前,周杞已经紧随赵九龄也来到了宜兴县,放弃了常州城。岳飞与周杞、赵九龄一起带兵北进,前后四战,夺回常州。又尾随追袭于镇江府东边,再捷。此时,原杜充手下的统制、现已成为割据一方的盗匪的戚方攻陷了广德军,岳飞忙赶回宜兴县,带一千多骑兵赴广德军,但戚方已西去攻打宣州。(这段虽然说是赶跑了金军,但是他们本来就是来抢掠而已,是放下财物逃跑的,还是带着财物逃跑的,差别很大。)
宋高宗已从海上逃回越州,任命张俊为浙西路江东路制置使,“诸将并受节度”要收复建康。张俊自己的部队是宋高宗原来的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嫡系部队,他只派岳飞统率的原宗泽、杜充的东京留守司的非嫡系部队当前锋去攻打金兵镇守的建康府。四月二十五日,岳飞在位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战大捷,金兵横尸十五里,斩得耳戴金、银环的女真人头一百七十五级,活捉女真军、渤海军和汉儿签军四十五人。五月初,岳飞到达清水亭以西十二里的牛头山扎营,夜里令百人敢死队穿黑衣混入金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杀伤甚众。(估计此战女真兵伤亡几百到一千的样子,虽然战果不是非常确切,但是战役目标达成,算是完胜)
完颜宗弼于五月十日退到建康城西北十五里的龙湾镇(靖安镇,静安)。岳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五月十一日,完颜宗弼从龙湾撤退到长江对岸的真州**县宣化镇。岳飞追至龙湾镇,实现了四年前“靖康之难”前一年金国第一次伐宋时西军老将种师道的“(江河)半渡邀击金军”的遗愿,完全消灭了留在南岸的所有金军。金军损失惨重,女真人被斩的“秃发垂环者之首无虑三千人”,千夫长留哥等二十多名高级军官被俘,其中仅在龙湾镇一地就俘获包括八名女真人在内金兵三百多人。韩世忠和岳飞给予金军重创,以至完颜宗弼回到北方见到熟人就“相持泣下,诉以过江艰危”,这一年金国皇太弟完颜斜也死时的遗嘱里也对南宋迅速增长的战力表示忧虑:“吾大虑者,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这段打得很漂亮,杀女真人几千,在当时算很多了,所以赵构之后开始重用他,便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五月下旬。岳飞亲自押解这些战俘去越州。生平第一次觐见宋高宗赵构。岳飞先见到了上司张俊。张俊通知岳飞朝廷要派他镇守江南东路地饶州(今江西波阳县)。岳飞认为这样不妥而上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固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宋高宗嘉纳。
范宗尹向宋高宗推荐岳飞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岳飞辞谢。改命为淮南东路一重难任使。这时金军攻楚州。宋高宗诏张俊援之。张俊自己地部队是宋高宗原来地兵马大元帅府地嫡系部队。推辞不去。又派岳飞统率地原东京留守司地非嫡系部队当前锋去。并命令刘光世出兵援岳飞。岳飞屯三墩。不久到达承州。三战三捷。杀高太保。俘女真酋长七十余人。但刘光世等皆未跟进。岳飞此时还没有成立自己地“岳家军”。师孤力寡无法救楚州。宋高宗诏岳飞还守通州、泰州。有旨可守就守。如不可守。但以沙洲保护百姓。伺机掩击即可。岳飞以泰州无险可恃。退保柴墟。战于南霸桥。大败进攻地金军。这以后。岳飞才拥有了人马万余。着手建立所谓地“岳家军”。(这段战绩较虚。不过在当时地情况下。以保存实力为优先是很明智地。基本可以肯定。当时地岳飞已经是罕有地名将了。只是手中地兵力不足。影响了他地表现。)
绍兴元年(1130年)七月。宋廷因原有地正规军“禁兵”已被战乱打散。重新编组新地正规军。将张俊所部组建为“神武右军”。韩世忠所部组建为“神武左军”。两人均为都统制。王??所部组建为“神武前军”。陈思恭所部组建为“神武后军”。两人均为统制。岳家军在张俊所部。军号定名为“神武右副军”。岳飞为统制。屯驻洪州。原神武右副军统制颜孝恭地兵马拨属江南东路安抚大使司。空缺由岳飞填补。十月。宋廷又将岳飞武官虚衔升为亲卫大夫、建州观察使。为从五品地遥郡观察使。十二月。“神武副军”都统制辛企宗因镇压福建范汝为之乱不力而被削职。岳飞地“神武右副军”改名为“神武副军”。并升迁为都统制。
绍兴二年(1132年)正月末。岳飞被任命为知州、兼荆湖东路安抚使、都总管。统率军马前往潭州。二月。主战派头号人物李纲被起用为荆湖、广南路宣抚使。岳飞等将领划入李纲部下[51]。讨伐湖东路地盗匪曹成。当时岳家军地兵力为一万二千余人。岳飞以二千人驻守吉州(今江西吉安市)。以其余地一万多人进攻曹成地部队。战斗中岳家军尽占优势。但曹成部下悍将杨再兴骁勇异常。先是攻入岳家军第五正将韩顺夫地营地。将韩砍折一臂而死。后又杀死了岳飞地胞弟岳飜。但杨再兴最终被岳家军俘虏。被岳飞收服而成为日后岳家军地著名悍将之一。李纲称赞岳飞“年齿方壮。治军严肃。能立奇功。近来之所少得”。断言他“异时决为中兴名将”。闰六月。岳飞升三官为中卫大夫、武安军承宣使。仍属从五品。讨伐曹成后。岳家军兵力增一倍。达二万三千到四千人左右。与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军相差不多。(内战。战绩不重要……但从他能不计私怨。重用杨再兴这点来看。胸襟实在开阔。毕竟亲弟弟被他杀了啊。估计没几人能做到吧。皇帝这种行为还多见点。毕竟是自己地江山。作为武将能这样做。实在难得。之后杨再兴不负所望。英勇战死。也很难得。但是。厚黑一点地说。这时岳飞已经表现出军事以外地才能。若我是皇帝。此时就会开始提防他了。本人是不是阴暗了点?)
绍兴三年(1133年)九月。岳飞第二次朝见宋高宗。宋高宗亲笔书写“精忠岳飞”四字。绣成一面战旗。命岳飞在用兵行师时作为大纛。又任命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将驻守蕲州地统制李山。屯扎江州地统制傅选两支部队并入岳家军。将淮南西路舒州和蕲州地防务并入岳飞地防区。岳家军地军号也由“神武副军”升格为“神武后军”。但岳飞地官衔却由都统制改回统制。这是因为他地资历尚浅。还不能和“神武左军”都统制韩世忠、“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相比。绍兴三年(1133年)。宋神武左副军统制、襄阳府邓州随州郢州镇抚使、兼襄阳知府李横和随州知州李道联合伊阳县风牛山寨地翟琮北伐伪齐刘豫。伪齐部队纷纷倒戈。牛皋、彭玘、赵起、朱全、牛宝、朱万成等军归附于李横。董先、张玘、董震等军归附于翟琮。伪齐唐州知州胡安中由李道招降。李横和牛皋、彭玘等克复了汝州(今河南汝州市)、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市)、信阳军(今河南信阳市)等地。翟琮和董震、张玘、董贵、赵通等攻入西京河南府。处决了盗掘宋朝皇陵地伪齐河南尹孟邦雄。但刘豫马上向金军求援。三月间。金元帅左都监完颜宗弼会合李成所率二万伪齐军。在开封西北牟施冈同宋军会战。李横、牛皋等军被金方重铠铁浮图骑兵击溃。到十月为止。翟琮地伊阳县风牛山寨大本营、邓州(今河南邓州市)、随州(今湖北随州市)、唐州(今河南唐河县)、襄阳府、郢州(今湖北钟祥市)等地相继被金军攻占陷落。李横、翟琮、牛皋、董先、李道、张玘等全部退到江南西路。彭玘战死。伪齐地李成、许约等联络割据洞庭湖地杨幺、黄诚叛军。约定来年六月间南北夹攻。伪齐军和杨幺军水陆并进。顺江东下。“前去浙中会合”。消灭南宋政权。双方“建国通和”。
败逃到长江一带地宋军中。李道、牛皋等屡次申状岳飞和江南西路安抚制置大使赵鼎。“乞听岳飞节制”。宋廷于是将牛皋、董先共一千余人以及李道等部并入岳家军。张玘也拨归岳飞统辖;翟琮改任江南东路兵马钤辖。独立成军;李横和岳飞基本同级别。不愿隶属岳飞。其一万五千人马改隶官职更高地张俊。
绍兴四年(1134年),为击败伪齐军和杨幺军的合兵计划,岳飞决定先打李成、后打杨幺,“先襄汉,襄汉既复,李成丧师而逃,杨幺失援矣。第申严下流之兵以备之,然后鼓行。”朝廷里,宰相朱胜非支持这一作法:“襄阳上流,襟带吴、蜀。我若得之,则进可以蹙贼,退可以保境。今陷于寇,所当先取。”刚从江南西路调任政府参知政事的赵鼎也支持岳飞:“知上流利害,无如飞者。”而惟独签书枢密院事徐俯却反对委派岳飞出兵,戍守淮南西路的刘光世也要求代替岳飞“措置荆襄”。最后宋廷决定由岳家军出兵收复襄汉,刘光世军增援,王??军牵制洞庭湖的杨幺军。宋廷正式任命岳飞为荆湖北路前沿统帅,在他的制置使官职上添入“兼制置荆南、鄂、岳”的加衔,岳家军里增加荆湖北路安抚使司颜孝恭部约一千九百人,崔邦弼部三千人,以及荆南镇抚使司的兵马。岳家军当时用于进攻襄汉六郡的总兵力,大致在三万五千人左右。
由于再败对战局有重大影响,南宋朝廷非常看重这次岳飞的出征。出师前,赵鼎又生怕岳飞有失,上奏高宗:“陛下渡江以来,每遣兵将,止是讨荡盗贼,未尝与敌国交锋。(岳)飞之此举,利害甚重,或少有蹉跌,则使伪境益有轻慢朝廷之意。”为了使岳飞之“将佐竭力奋死”,“以济事功”,宋高宗亲自手诏,称岳飞曾保奏王贵、张宪和徐庆三将“数立战效,深可倚办”,“理宜先有以旌赏之”,给王贵等三人颁赐捻金线战袍各一领,金束带各一条。宰相朱胜非遣使通知岳飞,只要得胜即授予他节度使的头衔。宋高宗又特令张俊的神武右军和杨沂中的神武中军分别甄选战马各一百匹拨给岳家军,并在岳飞的制置使官衔上又增加“兼黄州、复州、汉阳军、德安府”的加衔。岳家军自鄂州渡江攻郢州,岳飞在江心对幕僚们发誓:“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与战绩无关,一百匹战马还要皇帝下诏,可见南宋建立骑兵的艰难了T-T)
绍兴四年(1134年)五月五日,岳家军开到郢州城下。伪齐郢州知州荆超和长寿知县刘楫率一万多人马守城,拒绝投降。由于后勤供应有困难,岳家军的军粮不过两餐饭,但岳飞却说:“可矣,吾以翌日巳时破贼!”六日黎明,岳家军开始总攻。荆超投崖自杀,刘楫被活捉后斩首,伪齐守军被杀达七千人。
然后岳家军分兵两路,张宪和徐庆率军往东北去进攻随州,岳飞率主力往西北主攻伪齐大将李成驻守的襄阳府。李成不战而逃,五月十七日,岳飞占领襄阳。而另一边,伪齐随州知州王嵩坚守不出,张宪和徐庆连攻数日不果,牛皋自告奋勇,只带三日口粮领兵支援张宪和徐庆。五月十八日,三日粮食尚未吃完,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军攻下随州城,其中十六岁的岳云使两杆数十斤重的铁锥枪(古时锤锥可以通假,所以到底岳云用的啥难说关于这点目前网上争论不少,尚未有一方完全胜利,感兴趣的可以去查^_^不过我书中他还是用重兵器的,主要是威风--!),第一个攻上城头。五千伪齐军被歼灭,王嵩被俘并被押赴襄阳府处斩。
和前一年(1133年)对付李横北伐一样,刘豫急忙调度兵力并请来一部分金兵,集结在邓州东南的新野市、龙陂、胡阳、随州的枣阳县(今湖北枣阳市)以及唐州、邓州,加上李成逃到新野的部队,号称三十万大军。岳飞命统制王万和荆南府镇抚使司统制辛太守住清水河,引诱伪齐军进攻。辛太怯战,竟私自逃往峡州宜都县(今湖北枝城市)。六月五日,王万军与伪齐军交战后,岳飞亲率主力夹攻,击败了李成军。第二天,李成又列阵求战,却犯了刘邦在彭城之战中犯的战术错误,被岳飞看出破绽。对于王贵、牛皋等将的请战,岳飞说:“且止,此贼屡败吾手,吾意其更事颇多,必差练习,今其疏暗如故。夫步卒之利在阻险,骑兵之利在平旷;成乃左列骑兵于江岸,右列步卒于平地,虽言有众十万,何能为!”岳飞举鞭对王贵说:“尔以长枪步卒,由成之右击骑兵。”又对牛皋说:“尔以骑兵,由成之左击步卒。”和刘邦在彭城之战的败局相似,李成的前列骑兵溃散之后,将后列骑兵挤入水中淹死,军队崩溃一败涂地。李成一军元气大伤,后来再也没能反攻襄阳府。(这次胜利主要是因为李成太白痴,军事常识都不懂就当将军了。由此可见,虽然一直说将在谋不在勇,但选将的第一标准还是武力,因为谋略的评价受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不过尽管如此,岳飞能很好地抓住敌人的漏掉将战果最大化,还是很不错的。让我想起了灌篮高手里的阿牧^_^)
刘豫不断火急向金国求援,但是完颜宗弼刚刚在三月被吴玠一军在仙人关大败,金军主力损折很大,元气未复。又恰逢盛夏,女真人不耐酷热,正在北方避暑。于是只派了一员史书上未记录姓的、名叫刘合孛堇的二等战将,会合李成,拼凑了陕西和河北签军数万,在邓州西北扎了三十多个营寨防守。
在备办粮草准备了一个多月以后,王贵和张宪分别率军从光化路和横林路向邓州挺进。七月十五日,王贵和张宪两军在邓州城外三十几宋里,同数万伪齐军和金军激战;王万和董先两部突然出现夹击,击败了对手。金将刘合孛堇只身逃窜。岳家军俘降签军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取战马二百多匹,兵仗数以万计。伪齐军高仲退守邓州城。七月十七日,岳家军攻城,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攻下邓州活捉了高仲。岳飞为避嫌,只报了岳云随州之功,未将邓州之功申报。事隔一年,宋廷查清此事,方才将岳云升迁武翼郎。由于岳云勇猛善战,被称为“赢官人”。
七月二十三日,选锋军统制李道攻占唐州。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击败伪齐军和金军。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下。伪齐唐州知州、信阳军知军、通判等官员被俘共五十名。第二年,宋高宗为此特奖赏李道和崔邦弼金束带各一条。
七月二十六日,刘光世部将郦琼才率五千援军赶到,但已经无仗可打。岳飞特别上奏,恳求给这五千人“先次推赏”,“卒使不沾寸赏,恐咈人情”。
克复襄汉是岳飞的第一次北伐,由于两三个月前吴玠仙人关之战大破金军主力,帮助了岳家军完成了自南宋开国八年以来第一次收复了大片失地的目标。收复的地方包括前一年丢失的原先李横的辖区,以及额外的原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
上面这阶段的战斗,基本以对付伪军为主,但意义非常重大,占据全部长江流域后,南宋的江山有一半已经稳下来了。)
镇守襄汉】
克复襄汉后,岳飞面临的是新恢复的中原地区的后勤防务问题,这是以后直到金哀宗时金国被灭中原被克复后都一直困扰宋军的问题。这些地方因为“久罹兵火”,原来的居民“或被驱虏,或遭杀戮,甚为荒残”,以至于“百里绝人,荆榛塞路,虎狼交迹”,“野无耕农,市无贩商,城郭隳废,邑屋荡尽,而粮饷难于运漕”。凡是这样克复失地的宋军,都有一个两难的防务问题:“若少留将兵,恐复为贼有”;“若多留将兵,唯俟朝廷千里馈粮,徒成自困,终莫能守”。
因为后勤的问题,岳飞只能将主力撤回,留少量兵力戍守。张旦被任命为唐州邓州郢州襄阳府安抚使、兼襄阳知府,牛皋为安抚副使,李道任唐州邓州郢州襄阳府四州都统制,配置军士2000人,守卫襄阳府;周识和李旦率150名军士守郢州;孙翚和蒋廷俊率200名军士守随州;舒继明和訾谐守信阳军;戍守襄阳府的2000人中分拨出来一部分,由高青和单藻带领守唐州,由张应、党尚友和邵俅带领守邓州。这些官员在收复的防区内整治防务,恢复生产。伪齐刘豫李成的军队虽然不时骚扰,却始终不能夺回襄汉六郡的控制权。
襄汉六郡原来分属京西南路和京西北路,这次收复之后,宋廷为统一管理,单设襄阳府路。除在襄阳府设安抚使司外,不按制度设置“差监司”、即转运使司等文人监军系统,“止委制置使岳飞措置”。这是战时对宋朝历来的文人控制武将军队的反动,对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一定的影响。
此时岳飞作为武将不敢居功,上奏说自己“人微望轻,难任斯职”,要辞去制置使并请求宋廷另“委任重臣,经画荆、襄”。宰相赵鼎认为:“湖北鄂、岳,最为沿江上流控扼要害之所,乞令(岳)飞鄂、岳州屯驻。不惟淮西藉其声援,可保无虞,而湖南、二广、江、浙亦获安妥。”宋高宗同意赵鼎的主张,确定岳飞改驻荆湖北路的首府鄂州(今湖北武昌),自此岳家军的大本营就定在了鄂州。
绍兴五年的南宋军队整编
绍兴五年(1135年),岳家军的规模从三万多人的规模增加到十万人左右的规模。这是因为杨幺军的壮丁五、六万人大都编入岳家军,再加上江南西路安抚司统制祁超、统领高道等部(约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后增拨的统领丘赟所部(近一千五百人);荆湖南路安抚司统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统领焦元等部(约一万多人);以及张浚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改任岳飞统辖的黄州武将知州带来的几千蔡州兵。岳家军以后也大体维持十万左右这个数量直到岳飞被宋高宗和秦桧所害。
1135年,由于岳家军的兵力变成了原来的三倍,岳家军也从原先十将的编制扩充至三十将的编制,每将的平均兵力是三千多人。到绍兴九年(1139年)岳家军增至八十四将,每将的平均兵力减至一千二百余人。
岳家军至少有十二统制“军”:1.背嵬军;2.前军;3.右军;4.中军;5.左军;6.后军;7.游奕军;8.踏白军;9.选锋军;10.胜捷军;11.破敌军;12.水军。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名字学自韩世忠的同名统制军;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武装侦察的意思;其它军名都是增长士气的军号。
据绍兴九年(1139年)统计,这十二军共有22名统制、5名统领和252名将官分别率领,其中有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名。王贵任中军统制,张宪任前军统制,这二人是岳飞的副手,岳飞不在时可代替岳飞指挥其他统制,主持岳家军全军的事务;徐庆、牛皋和董先三人最为善战;此五人是岳家军的中坚人物。
二次北伐】
绍兴六年(1136年)岳飞第二次北伐前,有两件事影响了他的布置。
一是目疾。自1130年着手建立岳家军后,岳飞连续六年在夏天剿匪、在冬天抗金和伪齐。尤其是夏天在南方湿热的气候中用兵,是岳飞这个河北人所不适应的。绍兴五年(1135年)夏六月,平定杨幺后,岳飞病势加重,‘两目赤昏,饭食不进’,‘四肢堕废’,以至于不得不上奏恳请解除军务养病。宋高宗当时倾向主战,回绝了岳飞的申请,反而说岳飞‘措置上流事务,责任繁重’,‘卿当厉忠愤之素心,雪国家之积耻,勉副朕志,助成大勋’。经过治疗,到了秋冬季,岳飞的目疾有所好转。
二是岳母姚氏于绍兴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去世。岳飞是历史上有名的孝子,和老母在一起时总是全天侍侯,亲自调药换衣,无微不至。姚氏死后,岳飞和岳云等人扶着其灵柩,光着脚徒步走到江州的庐山。丧葬完毕,岳飞就留在东林寺中为母守孝。按古代礼法,岳飞必须‘丁忧’三年,如有特殊情况方可‘起复’,即居官守丧。岳飞要坚持礼法,但满朝上下均一致反对。宋高宗命宦官邓琮到东林寺请岳飞起复,岳飞‘欲以衰服谢恩’,邓琮坚持不允,但岳飞‘三诏不起’。最后,宋高宗对岳飞及其部下下达了严厉的警告,说岳飞‘至今尚未祗受起复恩命,显是属官等并不体国敦请’,‘如依前迁延,致再有辞免,其属官等并当远窜’。主战派李纲也单独给岳飞写信说,‘宣抚少保以天性过人,孝思罔极,衔哀抱恤’,恳切希望他不要‘以私恩而废公义’,‘幡然而起,总戎就道,建不世之勋,助成中兴之业’。岳飞终于下了决心放弃礼法,重返鄂州后带兵镇守襄汉,同时将姚氏‘刻木为像,行温凊定省之礼如生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