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阴阳五行(1/2)
我国古代,阴阳五行是个哲学概念。用这个概念,可以概括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一切。
《易经》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这两仪就有阴阳的含义在内。
早先,阴阳只是作为太阳日光向背的意义而出现的,向日的叫阳,背日的叫阴。
不久,又引申解释为气候的寒与暖。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提高,就把阴阳作为一种哲学概念,用来广泛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种互相对立消长,矛盾而又统一着的动态平衡势力。
比如日月、昼夜、明暗、动静、内外、寒热、雌雄、男女、刚柔、迟速等等,都可分成阴阳两个方面,然而这两个方面又是协调统
一,相反相成的。
因为有着这个原因,所以<易传》有“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这个道,指的就是天地自然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也正因为阴阳广泛包涵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因此反过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也都可分阴阳两个方面,这说明阴阳这种现象是无所不在的。
就举一本书为例吧。
书本的封面是阳,背面是阴,书本的表面是阳,里面是阴。
如果打开书本,暴露在光下的内页是阳,翻到背面的封面又变成了阴。
这又进一步说明,阴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外界条件的转化而转化,所以《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当然,如果再深入一层,天地万物的阴面可以包涵着阳,天地万物的阳面同样也可包涵着阴。
《黄帝内经》有言:“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黄昏至合夜,天之阴,阴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又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
这种阴阳的概念早先原本是朴素的,唯物的。
到了战国末期,由于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迁之变”,也就从这以后,本来质朴无华的“阴阳”,多少地给抹上了一重神秘的油彩。
同祥如此,五行的早期也是朴素而又唯物的。
《尚书·洪范>曾这样记载说:“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