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第616章 勋爵体系改革(2/2)
“爱卿,朕前几日让你准备萨尔浒大捷的赏赐名单,不知你跟叶阁老准备的怎么样了。”
“陛下,目前臣等根据熊廷弼拟定的战功表,刚刚拟好一份名单,还请陛下过目。”
朱由校一听这话,顿时有些无语。暗道张维贤真是个死脑筋,根本不知道变通。于是对其缓缓摆手道:
黄台吉这么做,不就是正如他的意嘛。现在的科尔沁是铁了心被黄台吉鼓动跟大明作对了,并且现在还铲除了其中的“不稳定因素”,说不定还势力大增,未来打败林丹汗怕是更有把握,也为大明出兵蒙古提供了理由。
去年剿灭奢安之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不过那个时候,朝廷内部党争还较为激烈,再加上辽东建虏还没有平定,他的威望也没有那么高,贸然提出定会造成文臣大规模反对。
听到皇帝的前半句话,张维贤顿时放心了。只不过听到后半句,张维贤心中立马疑惑起来,小心翼翼地问道:
“陛下,不知怎么变通?”
但贺世贤、谭冕等将官怎么都只是晋升了官职,赏赐了银两就了事了,如此岂不是寒了将士们的心嘛。”
朱由校见状连忙让其进来说话,张维贤是他专门下旨传唤来的。
张维贤躬身坐下,但心中还是疑惑,皇帝招他过来究竟有什么事情。
只不过这个原则却让大明的勋爵册封,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明代中期以后,经常出现少封爵甚至不封爵的现象。
“黄台吉一事事关朝廷大计,他旁边或者是科尔沁部中,有没有锦衣卫的探子。”
等骆思恭走了以后,朱由校又将东南捷报的题本拿过来好生看了一下。只不过没一会,张昶又来通报,说英国公张维贤来了。
因此朱由校无论是出于拉拢武将,还是抗衡文官等目的,他心中都想再次壮大勋贵集团。
对内册封中王爵只授予宗室,异姓大臣生前不能封王。而公、侯、伯爵则要求“非社稷军功不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了爵位的冒滥。
“黄台吉一定要重点关注,此人心思缜密,胆大心细,一定要想办法向科尔沁部安插探子。另外,察哈尔林丹汗部的探子也要安插上,不能再拖了。”
这三个等级的勋爵体系与之前的公侯伯子男的体系相比,更简洁明了。
张维贤见状,连忙从袖口中掏出一个题本,躬身递给一旁的张昶。朱由校接过递来的题本,仔细一看,发现陈良弼、熊廷弼、贺世贤、谭冕等人赫然在其中。
张维贤的话说的确实没有虚假,可谓是句句实情。
“英国公,萨尔浒大捷一举扫荡建虏,扭转我辽东局势。不知要省下多少钱。这里面熊廷弼、陈良弼等人的赏赐朕倒是没有意见。
朱由校见状也没有再说什么了,随即就让骆思恭下手去办。
“还请陛下放心,这件事臣一定会着力去办。”
骆思恭闻言当即点头,这件事他一直在筹划。只不过这段时间辽东战事紧张,他的精力也被牵扯了。
但现在西南、建虏平定,天下晏安,他的威望甚高,朝中潜在的反对者都被其尽数踢出去了。因此现在正是重新扩充勋贵的最好时机。
“贺世贤有功,那陈策、秦邦屏、戚金、张名世、和顺等都没有功劳吗?如果只是册封三人为勋贵,那对同样在辽东坚守数年的川军、浙军等将领不是不公平。”
张维贤一听这话,似乎明白了朱由校的意思,看来是想给这两人也封爵位。想到这里张维贤就暗自摇头。
“陛下,我大明爵位甚少,地位也甚高,仅仅只有三等,我朝立国以后,除太祖、成祖时期武事较多,封爵号者也众多外,其他时期武将能封爵者甚少。所以现在有并非有大功者不封爵的说法。
而最后一等就是奉天翊运功臣,其中其武臣叫“宣力功臣”,文臣叫“守正文臣”。
“很简单,我朝勋爵原本只有公、侯、伯三等,现在战事颇多,朕想着为了体恤将士用命,可以把原本三等爵位改为六等,即公、侯、伯、子、男、尉等。
这样无论是谁,只要为朝廷立下功劳,无论功高还是功低,都可封爵。既可以表彰将士效命之心,也可收拢人心。”
朱由校说完这个方案后,就望向张维贤问道:
“朕这个建议,爱卿意下如何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