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颜良文丑的联合行动(2/2)
麻脸男子从小便是生长在这昌黎县,对于此地自然是要比袁绍了解的更多,其实前任长史并非是第一个因异族而身死的官员,前面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人彻底的倒在这片黑色土地上。
而那些一直占据着真正核心利益的士绅豪强却始终完好无缺的扎堆聚在此地,日月更迭,唯有他们没有变化。
“那就不劳足下惦记了,在下虽不才但也明白什么叫做国仇家恨,那些异族如此肆虐边塞,你们这些人不思报国忠君之举,却只知随意欺压万千黎庶,与那些异族相比,其实你们才算是真正导致黎庶生活艰苦的罪魁祸首。”
男子冷笑一声,对于眼前这位看起来一幅大义凌然的年轻人,心底充满了鄙夷,每一任从外乡而来的官员都会表现出一幅与异族血战到底的姿态。
结果呢,还不是在异族入侵时,两条腿跑的比谁都快,昔日的豪言壮语都化成一句句空谈,时间一长,昌黎县的黎庶黔首实际上都已经渐渐的对都尉府失去了信任,他们并不会觉得都尉府会选择与那异族来一次彻头彻尾的血战,无论输赢。
这年轻人也不例外,到头来终归会溜之大吉。
他很确定,满嘴的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却要比那些士绅豪强都要恶劣许多,鱼肉乡里的事可没少发生,与其相比,那些士绅豪强最起码还会相对的匀出一部分利益来。
而这,也是他甘愿供此地的赵家驱使缘故。
没人愿意一直充当狗腿子,哪怕是他也不例外,他也想前往边塞,与那些异族来一次战斗。
然而,现实就像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哪怕是长史一而再再而三的选择亲身犯险,最终招致身死的情形下,都尉府依旧没有下文,此举瞬间就引燃了昌黎县民众的全部怒火。
他们聚众上千,再经过那些豪强士绅们的引导下,冲击都尉府。
虽然最终被镇压,洪作鸟散,化整为零。
但这不代表他们并没有血性,没有与那群异族血战到底的决心,归根结底则是在这本就好战的昌黎县,提出一昧避战的策略就已经是背道而驰,终归是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公沙穆虽然名声依旧,对于整个昌黎县而言,他依旧稳坐钓鱼台,都尉一职做的很是安稳,但其麾下长史这些文武官员,却是来回的被讥讽,嘲弄。
背锅的人只会是低级官员,他们的职责里本身就拥有着替上位者承担错误这一项,长史或许就是给都尉背了这次的错误。
眼见当前局势已经很是不利,男子也不再嘴硬,看了眼地上的年轻人,他心里其实也颇为愧疚,对于那些一度为国捐躯的忠烈之人,他一向都是颇为器重的。
但此行出来,是带着任务而来,他的同伴中自然也就有那赵家安排的督查人员,为了其他同伴们能够得到些许赏赐,也为了他们能够活下去,他只能选择了与心中那份敬意背道而驰的举动。
他看向一旁躺在地上的那个赵家人员,此时明显已经在颜良文丑的双重打击下,昏聩过去,他心里一喜,甚至巴不得那两名明显武力高强的壮汉再好好的替他招呼一番。
顺势松开了脚,他尝试性的想要将其他同伴唤醒扶起,结果却是连绵不绝的哀嚎痛苦声音,男子脸色悲戚,他知道自己是踢到了铁板,单单只是这两名壮汉,能够不费吹灰之力就击倒这么多同伴,明显不似常人。
他只能选择暂且撤退。
在微微狗搂着身体行至袁绍身边时,他驻足,旋即偏过头来叹气道:“来到这昌黎县任职的外来人从来都没有好下场,不是被发往前线戍边,就是神不知鬼不觉的消逝。”
提醒完这些,他看了眼里面七零八落的同伴,见其并没大碍,这才松了口气。
颜良文丑完成目标任务,一幅轻松惬意的姿态,饶是已经见惯了颜良文丑之威的许攸荀谌也是面色一滞,为之惊叹。
三四十人几乎已经快要达到屯长级别,颜良文丑却是如若无人之境。
况且,这还是赤手空拳的两人,若是其手持武器,胯下战马疾驰,说不得还要掀起什么波澜壮阔的场面。
他们顿时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至于那麻脸男子临走时的那般不知是威胁又或是提醒的话语,则是全然没有放在心上。
他们毕竟也是追随袁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眼前的些许挫折根本算不得什么。
为首的麻脸男子逐渐远去,周围的人群也都是惊叹连连,他们无论如何没想到,仅仅只是凭借着两个壮汉,却反过来将几十人的恶霸给收拾了,他们对于那落荒而逃的男人是知根知底的,于是这才会觉得惊诧,同时又在为眼前的这几人开始担忧。
如此庇护长史之家人,难道就不怕招致其他士绅豪强的打击不成,毕竟,长史曾不止一次的抓住他们犯法的经过,也曾不懈努力的送进大牢一些人。
但也仅此而已了,那些被抓进去的人过不了几天又会完好无缺的出来,反倒是身为长史的他,却是离奇的身死塞外,这在任何人眼里看来,其中都绝对有猫腻存在。
现在,看见这似乎是新任长史的年轻人,却是不知所谓的前来开罪当地势力,不由得为袁绍感到悲哀,逞一时之快,却恐遭不测,一如前任长史。
而对于袁绍而言,无论那麻脸男子是谁家的势力,又或是士绅豪强蓄谋已久的谋算下,他都必须要在这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争取到足够多的名望。
至于那所谓赵家,哪怕是他不来找袁绍,袁绍也要主动去见见这些当地势力。
想到这些,袁绍收起心中思虑,转而快步上前,一把扶起给踹到在地的年轻人,从其口中得知他乃是长史之弟,屋内尚有兄嫂侄儿,袁绍没有进屋去,只是守在门外,静声道:“在下乃新赴任的长史,听闻前辈之举心怀憧憬,遂来拜会,一些薄礼还望莫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