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道德启示录 > 第十五章 玄览的进步方法

第十五章 玄览的进步方法(2/2)

目录
好书推荐: 剑甲星河 明珠纪元 苍天霸体 天道奇书 大漠狼骑士 永幻无境 屠者归来 日记强身 驱魔寻爱 异界纵横之魔神

“敦兮,其若朴。”经历得多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场景时现时隐,我就像一根未经雕琢的大树,笑看云卷云舒,心灵自然地处于空明不动之中。淳朴如不解风情的婴儿,这是第三个阶段。

“旷兮,其若谷。”心灵的波动越来越平静,空明的范围越来越大,就像一个巨型的山谷。盘坐于高山之上,甚至能够听到千里之外的虫鸣鸟语。然而,这依然不是彻底的空明,因为在心灵的空谷之外,还有许多的高山。某些根深蒂固的潜意识,它们依然顽固地流转着。这是第四个阶段。

“浑兮,其若浊。”高山轰然倒塌,彻底的空明呈现,自我与大道浑然为一。大道是不变的,又是永恒运动的。就其不变观之,万法皆空,洁净如洗。就其运动观之,万物纷纭,喧嚣浑浊。终于悟道了,然后就应该下山了,因为前方还有更加遥远,更加艰难的长征。“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还隔一重关。”以悟道之心入世,或传教,或垂钓,或骑牛出关,或周游列国,以烈火烧炼真金。由人仙之小成,入天仙之大成。因为始终无为,在人海中显不出任何特异之处,似乎像常人一样浑浊,这是第五个阶段。

3、老子的止观法门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关键在于一个“止”字,心地空明而不动就是“止”,也就是“中”和“抱一”。意守丹田不是真正的“止”,因为它是一直盯着丹田的,忙着“守”呢。“守中”的“守”,并非真守,只是维持而已,是不能盯着任何东西的。盯着就是执着。

就像一杯水,放着不动,渣滓自然就沉淀下去了,水自然就清澈了。心地空明了,不再纠缠于那些对立的景象与念头了,心地越来越宁静,景象和念头自然就被净化了。“止”而后“静”,“静”而后“清”,这是前三步功夫。老子的“清”,佛家叫做“清净”。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正所谓静极思动,清静久了,就像那些被关禁闭的囚犯一样,很多人会发疯的,所以,世人大多希望洪福齐天,却难以享受清福。此时的关键则在一个“安”字。安心地,安乐地,安处于清静之中。久而久之,心灵的最后一丝躁动也净化了。当真静现前时,大道的脉动就会呈现出来。“其jīng甚真,其中有信。”这种无法“静之徐清”的,无形而有力量的东西,是绝对真实的,就只能是大道了。继续“安”下去,大道的脉动不断发生,对于大道的领悟就越来越深了。“安”而后“动”,“动”而后“生”,这是后三步功夫。

4、“保此道者不yù盈。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此道:指上述的止观法门。其核心依然是无为和抱一,只是说法更具体了,cāo作xìng更强了。

很多人讲“此道”理解成大道,这是不对的。对于金钱等具体的事物,的确是可以“持而盈之”和“yù盈”的。大道是空无一物的,无法拥有,又如何保持?更谈不上“盈之”了。我们能够拥有和保持的,只是对于大道的理xìng认识即道学,以及修道的心理感悟即境界。本章讲述的是“古之为道者”的心路历程以及止观法门,所以是道学和境界。

只要遇到一个“道”字,就将相关的文字都往大道本身联系,却都忘记了“道”还有道学的含义,即“道可道”的前一个“道”字。道学是主观的,规律和大道本身则是客观的,二者千万不能混淆。正因为忽视了这个细节,结果大道被越说越神秘,越来越不知所云,越来越违背了“吾道甚易知,甚易行”的原则。一句话,凡是看不懂的,或缺乏cāo作xìng的解说,都是有问题的。

憨山说:“物之旧者谓之敝。凡物旧者,最持久,能奈风霜磨折。而新成者,虽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老子谓世人多贪好盈,虽一时荣观快意,一旦祸及,则连本有皆失之矣。惟有道者,善知止足。虽无新成之名利,而在我故有现成之物,则可常常持之而不失矣。故曰能敝不新成。”旧的就是最持久的,新的就是马上会坏的?说不通。“敝不新成”,只要旧的,不要新的。道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老古董,人应该知足来守住这个老古董。看不懂。

“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说:“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无论何时何地,修行始终都是无为的,有一个yù望就已经不对了。不管是追求圆满,还是追求别的什么,都是一样的。“敝不新成”,即不敝而新成。“敝”与“新”对应,“不”与“成”对应,是一种比较优雅的说法。于无为之中,旧的境界不断地被超越,新的境界不断地呈现出来,道行就越来越高了。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