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道德启示录 > 第十六章 悟道之后还须行道

第十六章 悟道之后还须行道(2/2)

目录
好书推荐: 剑甲星河 明珠纪元 苍天霸体 天道奇书 大漠狼骑士 永幻无境 屠者归来 日记强身 驱魔寻爱 异界纵横之魔神

真我回归之后,因为我与大道本是一体,无有分别,一起运转,所以,大道的真实脉动就能够为我所知了。事实上,大道的脉动我们一直都是知道的。比如一堵墙,打它一拳是会骨折的,这种墙的反击就是绝对真实的,而不是我们虚构的,所以,科学家其实是最了解大道的人之一。可惜的是,在其科学认识之中,参杂了太多虚假的东西,常常是真伪难辨的。“道可道,非常道。”正因如此,老子并不反对科学,却又要我们超越科学。既肯定为学,更推崇为道。

元神是不死的,不变方能不死,所以说“复命曰常”,即肯定了元神也是不变的。元神只是小我之“常”。在元神之境中继续玄览,让大道之力一一呈现,方能把握大道之“常”。功夫到了这个程度,玄览之所见,已经能够运用到治病等方面了。对于大道和本命的存在,就深信不疑了。“明白四达”,智慧如海,几乎无所不见,无所不知,所以说“知常曰明”。

3、“不知常,妄作,凶。”

就像一台电脑,外行只能看到屏幕上的那些东西。修理者则知道得多一些,能够了解硬件和软件的某些真相。只有那些制造者和编写程序的人,才是无所不知的。在大道面前,普通人类似于外行,科学家类似于修理者,而悟道的圣人则类似于制造者和编写程序的人。对软件和硬件缺乏根本的了解,瞎搞一气,电脑自然就坏了。“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谦虚一点,小心一点,这是必须的。

4、“知常容”到“没身不殆”

“知常”即是悟道,悟道之后必须行道,即以悟道之境界,行走于人生之道,以教化万民,利益众生,并同时提高自身的道行。下面就是讲行道的。

大道是不变的,所以是不存在内在的差异和矛盾的。如果存在差异和矛盾的话,就不可能不变了。反过来说,一切变化的,就是有差异的,是由不同的东西组合起来的。既然是组合起来的,就是有矛盾的,其变化就是由这种矛盾推动的。只要是组合起来的,其形象就是虚假的。比如前面说过的,汽车是由零件组成的,零件一旦散开,或者以零件的眼光去看,汽车的形象就消失了。

“知常容”。天地是变化的,所以天地的形象就是假的。唯一真实的,只有不变的大道。众生皆是大道的一员,彼此是完全一样的,所以说众生平等,无有高下。而且是浑然一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亲人还要亲。瞧不起别人就是瞧不起自己,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的亲人。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无比宽容了。

“容乃公”。无私即是公。我与众生如同一人,心中就不存在什么偏爱了。如同天地一般,就自然地进入了“不仁”的道德境界。既不偏爱自己,也不偏爱他人。无论自己还是他人,合乎道的就支持,反之就反对。只有永恒的运动,没有永恒的真理,心中就没有偏见了。既不迷信宗教,也不迷信科学。无论谁家的学说,有道理就支持,反之就反对。这才是绝对的公正和无私。

“公乃全”。不舍弃一物,也不执着于一物。让万物同时呈现,让众生zì yóu来往,让各种学说百花齐放,让大道自然运转,让生死各安天命。我也是万物之一,饿了照样吃饭。我也是众生之一,我将无为于人生的旅途。我也有自己的看法,别人胡说八道,我也会说上几句。别人求教于我,我将因材施教,并且jǐng告他不要有门户之见,不要搞教条主义。这才是真正的圆满。有版本作“公乃王”,圣人常常是教育家或隐士,称王者极其罕见。估计是那些迷信于“内圣外王”的儒生篡改的,不取。道德楷模未必是明君贤臣,孔子都没有成王,这些儒生想得太美了。

“全乃天”。做到了以上三点,心胸可以容纳一切,道德可以裁判一切。像上善之水一样,能够与万物共存而利益之,能够尊重众生的选择而教导之,能够博采各家之长而灵活运用之。也许他的名声并不显赫,但其修养与行为,已经如同天地了。

5、成道

生命是永恒的。经过无数年的修行,达到无所不至,无所不知的境界。“象帝之先”。此时此刻,圣人与大道,就可以相提并论了。我就是道,再也不是一句缺乏力量的口号,而是成了足以影响宇宙的事实,这就是“天乃道”。

“道乃久”。第二十三章说:“天地尚不能久。”所以,圣人比天地还要长寿。第三十三章说:“不失其所者久。”众生的真实居所在大道之中,圣人与道合一,始终定居于大道之中,所以才能长久。用佛家的话来说,在生死轮回中,圣人与佛永远是清醒的,不会被虚假的生死现象所迷惑。“没身不殆”。肉身死了,不过是脱掉一件旧衣裳。换一具新鲜**的肉身,应该高兴才对,又有什么遗憾和危险呢?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