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Ⅰ)(1/2)
(一)排名依据
人们对武将的排名依据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人依据《三国志》,有些人则依据《三国演义》,有些人甚至依据某款三国游戏!有的人比较力量,有的人比较武艺,有的人比较战绩,有的人比较统兵打仗,有的人综合评比……
不一样的依据评出不一样的结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有在共同的依据之下,我们的讨论才有意义,因此我要先交代本文中武将排名的依据。
一、依据“毛版”《三国演义》。
1、为什么依据《三国演义》?
《三国志》中单挑的战例很少,更没有场面细节描写,无法准确判断武将的武力。相对而言,《三国演义》对于武将单挑场面的描写是最详细的,所以本人选择《三国演义》来评定三国武将的武力。
包括陈寿在内的好多名家所做的评价不会只考虑一个很次要的因素——武力,他们通常是看“治军、统率、兵法、战略、结果、功绩”等等。因此,他们的评价对于我的这篇文章意义不大。
不要误以为我要澄清或者颠覆真实的历史上的三国武将的武力,无论三国历史上的武将武力和我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所做的结论是完全一致、还是完全相反,那都是纯属巧合!我只是就小说、论小说。
2、为什么用“毛版”?
(1)本人看过一些文章谈《三国演义》的版本问题,本人不想参与无谓的版本之争。用“毛版”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①因为当前“毛版”流传最广;
②因为当前“毛版”在各大新华书店均有售;
③因为当前中学生的必读名著《三国演义》是“毛版”。
(2)我随时准备改其他版本!
如果有一天,其他版本的《三国演义》更流行,本人肯定会更改依据、重新排名。本文中凡是提到《三国演义》,都是指“毛版”!
二、依据武将的“真实武力”!
1、武将的武力是次要的。
战争基本上就是一个稍强的骑兵(即武将)带着一大群士兵与对方混战。战略的安排、士兵的人数、士气的高低、训练的水平、装备的好坏,才是决定战争的主要因素。本人纯粹是觉得游戏里武力值设定的数值不完全合理,才写着玩的。三国有许多更有意义的、更值得探讨的地方,喜欢研究其他更重要方面的朋友还是就此打住、一笑而过吧!因为我写的这篇文章是只比武力的!
2、为什么依据“真实武力”来排?
(1)什么是“真实武力”?
通常不可能出现:武将A今天轻松打败了武将B,明天武将B又轻松打败了武将A!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变动,事实却又真的如此,显然,武力排名确实是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我们不能以排名为依据作出任何的预测。
而以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变动,基本上手下败将再战的结果应该还是失败!因为武将在某段时期的、某种状况下的武力是比较固定的,武力强的武将获胜是理所当然的!武将“在某段时期、某种状况下所具备的这种基本不变的武力”,就是我所说的“真实武力”!
(2)根据“真实武力”排名的价值!
武将“真实武力”是基本不变的,这是我们能够给武将武力进行排名的根本原因!而我们的排名也才具有了我们所期望的一个价值:我们能够根据排名来判断武将之间的“真实武力”强弱,并推出单挑的正常结果,即使这一场单挑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例如,我们有了部分武力评定结果:
①青壮年的,状况正常的吕布,武力值100;
②青壮年的,状况正常的关羽,武力值98.5;
③老年的,状况正常的黄忠,武力值98;
④老年的,“右臂少力”的关羽,武力值93;
……
然后我们就可以依据此评定结果做出一些推断:
推断1、①这样的吕布武力强于②这样的关羽,如果双方单挑,正常结果是吕布获胜!
推断2、③这样的黄忠武力强于④这样的关羽,如果双方单挑,正常结果是黄忠获胜!
……
实际上,第一场单挑虽然发生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进行到底;第二场单挑根本就没有发生过!但是,我们也有了一个猜测xìng的结论!当然这个猜测的认可度完全依赖于我们对武力评定结果的认可度!我们越是认为武将的武力值评定的很准,那么就越赞同由此推出的结论!
(3)“真实武力”只有通过“表现武力”来推测、评定!
“表现武力”就是武将在各个具体的战例中、在某个人物的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武力!“真实武力”当然只有通过“表现武力”来推测、来评定,但是“表现武力”并不总能如实的反应出“真实武力”!“表现武力”有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仔细分析,才能透过“表现武力”去判断出武将的“真实武力”!
(二)武力定义
既然是武力排名,那么必然就要先明确什么是武力!不要以为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概念,从以往的争论来看偏差还是很大的。如果大家对于“什么是武力?”这个最基本的认识都不能统一,可想而知,争论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没有结果的,所以,搞武力排名首先必须给武力这个概念一个清晰的定义。这是从以往的众多争论中得到的深刻的经验教训!
一、武力如何定义?
1、不能完全由作者来定义。
本文作者充其量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能力、水平有限固然是一个原因,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如果完全由文章作者去定义,别人一样也可以去作出不同的武力定义!那样争论仍然会继续,或者以后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行榜1(依据:武评专家A的武力定义)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行榜2(依据:武评专家B的武力定义)
……
当然,即使有多种武力定义,并且为此继续争论,但是由“战例分析”的争论转变成“武力定义”的争论,比起现在的情形,也多少显示出一些进步了!
在目前的武力排名文章普遍缺少武力清晰定义的情况下,如果能讨论出一个大家公认的、较为详细的武力定义,对武评爱好者来说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本人的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充当了那块砖头,也算为武评尽了一份力!
2、不能用现代人的理解来定义。
(1)武力定义应该是分时代的。
三国时代的武将武力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人曾说:黄忠武力应该第一!并解释说:如果我是黄忠,谁来我就shè谁!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是你的思维,现代人的思维,三国武将不是这么想的,也不是这么做的。
(2)三国武将的武力应该是这样的:
武将具有着三国时代的思维、穿戴着三国时代的装备、在三国时代的战场上所表现的武力。当然,对这里的“思维”、“装备”、“战场”的认识都是来自《三国演义》!于是我肯定了一件事,那就是:《三国演义》武将的武力定义只能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去领悟、去归纳!
二、《三国演义》中的武力定义:
1、从原文中为数不多的武力定义xìng描述中,我们发现《三国演义》中的武将武力主要包括“弓、马、武艺”,即箭法、骑术、武艺。例如:
(曹仁、曹洪)二人弓马熟娴,武艺jīng通(5回)
(于禁)弓马熟娴,武艺出众(10回)
2、武艺又应该包括:力量、敏捷、招式!
(1)力量:
力量对于武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想就不用我多说了,原文中有许多有关猛将力量很大的描写。
①直接明言某人力大,例如:
(许褚)许褚力大,一声响,拗断枪杆(59回)
②通过交代武将使用兵器的重量来体现力量大,例如:
(关羽)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1回)
③通过“开弓”来体现力量,例如:
(黄忠)能开二石力之弓(53回)
④通过特殊事件来体现力量,例如:
(典韦)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yù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10回)
(2)敏捷:
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应该是“眼疾手快”!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大脑判断快;二是身体动作快。例如:
(马超)虎卫军当先,乱箭夹shè马超。超以枪拨之,矢皆纷纷落地(59回)
分析:
乱箭shè过来,马超要判断这些箭的方向,以确定能否shè中自己及所骑战马,从而进一步判断乱箭中哪些需要拨、哪些不需要拨;马超要判断出箭的先后,哪些先拨,哪些后拨;马超还要确定自己的动作能否拨掉所有的箭,是否要加上躲闪……
总之,马超能够用枪拨的“矢皆纷纷落地”,当之无愧的“眼疾手快”!
(3)招式:
也许三国武将的招式简单,但一定是有招式的。例如:
①(夏侯惇)年十四从师学武(5回)
分析:
如果三国武将不需要任何招式,差别只是力量,又何必“从师学武”!都自己舞枪弄棒刻苦练习好了。
由于大部分武将书中没有提到过是否曾拜师学艺,所以我们再退一步说:就算三国武将都是自学成才,总有一些天赋很高的武将,刀使的比别人jīng,枪使的比别人妙。这不就是招式吗,最初的招式应该都是自创的!
②赵云又夸奖姜维枪法,与他人大不同(93回)
分析:
姜维的枪法与众不同,应该就是招式与众不同!
③(赵云)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71回)
分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