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辅汉安刘 >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Ⅱ)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Ⅱ)(2/2)

目录
好书推荐: 神圣巨龙成长史 一念天堂一念殇 龙霸天外天 剑啸云苍 神之逆天路 主教练之路冠军的心 攀龙柱 血鹰之途 傲世神脉 西游厄世传

①武将A在第一次照面后,冲到了b处,b处对他而言显然很危险,因为如果对方其他武将突然一齐出手,不仅己方来不及施救,就是往回跑,还会遇到武将B的拦截,当然武将B也可能会遇到同样的情形。但是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总有一方先实施,那么对方就极有可能损失一员武将,在战场上,可是什么手段都可以使用的。但遍观全书,未有过上述情形。

②若武将A败走,有a、b两个位置可以败,一是在a处败走,此时,距离己方阵营很近,而武将B还在b处,B会追A吗?追的上吗?二是在b处败走,参考上面的描述,这个位置的败走、逃跑,是不是难度太大了一点?还有武将B就不是“追杀”败逃的武将A,而应该是“截杀”才对。书中从未有过单挑胜利方“截杀”失败方的描述,全是追杀。

(2)在讨论中有网友又提出:A、B武将的位置可以先走到c点的上方和下方,然后相互冲杀,双方安全就有保障了!这是一种改进的“反复冲杀说”!但是还是有缺陷:

①到了c处“停不住”是说不通的。否则关羽冲过去斩颜良,可能就会冲出去很远,那又怎能“忽地下马,割了颜良首级”!以常理推测:武将想停在哪里,应该就能停在哪里的,正如我们骑车一样。

那就应该是“不想停”了,但是又有一个问题,如果那样,劣势方除非是相遇的时候被打伤或被斩,否则装也要装出一副继续单挑的模样,骗的优势方往相反方向去拉开用来冲杀的距离,自己从容逃跑!但是书中没有这样的“骗术”描写。

冲杀后双方拉开的距离太远,总是难以解释单挑胜利方的追杀行为!

②再看具体实例:

张飞守在长坂桥上,显然是准备站在桥上“原地厮杀”!

马超被曹洪拦住,如果按照“反复冲杀说”马超冲过了曹洪,就直接追曹cāo好了,马超的目标只是曹cāo,马超和曹洪纠缠根本就说不通!

综上,“反复冲杀说”是不太可信的!

2、第二种说法,原地厮杀说(我认为应该是这样的):

双方武将前冲,在c处相遇,双方都停住,然后就在c的位置各自出招大战,直到分出胜负后,失败一方拨马向己方阵中败逃。

“一合”是指A攻击、B招架,再B攻击,A招架;“不一合”就是指A攻击、B招架后,战斗结束,战斗结束的原因最常见的是某一方败逃或被斩。

分析:

(1)第二种单挑说法没有明显的漏洞。

失败方从c处战斗地点逃跑,由于逃跑的一方马先启动,所以会拉开一点点距离,但是仍然很近,这样胜利方才会追杀,只要失败方惊慌失措,一个cāo作失误,机会就来了。这才能解释,双方都骑的速度差不多的普通战马,但胜利方也会去追杀,三英甚至还去追骑着赤兔的吕布!

如果对方有人出来救援,援助者到失败方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中,胜利方仍有可能有所斩获的。若胜利方被救援的人及时截住,则失败方被救,胜利方可与救援者继续大战,或者拨回马回本阵。

武将的原地厮杀书中是有描述的,吕布战关羽、张飞时,“丁字儿厮杀”,显然属于原地厮杀;曹洪拦截马超那一战应该是原地厮杀,双方的位置应该都没有变换,曹洪始终挡在马超和曹cāo之间。

(2)至于冲杀是否仅有最初的那一下,中途会不会有双方先拉开距离,再冲杀个几回?可能会有吧,但我想:在所有的单挑中,至少应该以原地厮杀的单挑为主;在每一场单挑的全部时间里,应该以原地厮杀的时间为主。

二、回合数深入分析:

1、纵观原著中的全部回合数,发现有如下特点:

(1)10合以下的,有时jīng确,有时粗略;

马岱对钟繇“不一合”:(58回)。

徐晃对崔勇“只一合”:(13回)。

黄盖对黄祖“战不两合”:(7回)。

许褚对李封“交马两合”:(12回)。

华雄对俞涉“战不三合”:(5回)。

张飞对曹豹“战了三合”:(14回)。

关平对徐晃“不三四合”:(76回)。

庞德对徐晃“战三五合”:(67回)。

赵云对陈应“战到四五合”(52回)。

关平对吕建“五**”:(76回)。

马超对于禁“斗得仈jiǔ合”:(58回)。

关羽对夏侯惇“战不十合”:(28回)。

张飞对高升“不数合”:(2回)。

(2)10合以上的,再也不会出现个位上的数字,要么刚好,要么就是后面加“余合”。

李催对郭汜“战到十合”:(7回)。

吕布对武安国“战到十余合”:(5回)。

颜良对徐晃“战二十合”:(25回)。

甘宁对曹洪“战有二十余合”:(51回)。

关羽对纪灵“一连三十合”:(14回)。

臧霸对乐进“战到三十余合”:(11回)。

姜维对邓忠“战到三四十合”:(112回)。

张郃对张飞“战到三五十合”:(70回)。

张辽对张郃“斗了四五十合”:(30回)。

孙策对太史慈“战五十合”:(15回)。

吕布对张飞“连斗五十余合”:(5回)。

赵云对文丑“大战五六十合”:(7回)。

张辽对太史慈“战有七八十合”:(53回)。

吕布对张飞“酣战一百余合”:(16回)。

关羽对管亥“数十合之间”:(11回)。

2、为什么会有“四五十合”、“五六十合”这些说法?

(1)人们常见的看法:这是指范围!“四五十合”就是指战斗的回合数在40~50合之间,“五六十合”就是指战斗的回合数在50~60合之间。但是仔细分析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①如果这是范围,“三十余合”与“三四十合”有何区别?难道是开区间(30,40)和闭区间[30,40]的差异,“老罗”的数学要求这么高?

②为何有“十余合”,而没有“一二十合”?有“二十余合”,而没有“二三十合”?

可能有人会说《三国演义》作者根本就没有关心过上述问题,这些问题只是作者随手用词所导致的!但是经过众多的武力排名高手的分析,《三国演义》的单挑回合数绝大部分都是比较恰当的,没有明显漏洞的,说《三国演义》作者不关注武将的武力强弱、不关心单挑回合数,随手用词,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因此,我猜想作者会不会另有用意?

(2)我的看法:不是指范围!

那是指什么呢?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在单挑中,会不会出现攻、守不均衡的战斗?

我想一般不会出现!单挑中,如果一方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再不败逃,更待何时!在某一方攻少守多(例如别人攻了他两招,他招架之余只能还击一招)的情况下,他就已经处于下风,已经就应该败逃,已经就应该节省体力,争取全身而退了,再继续单挑下去,非死即伤!

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某一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是单挑获胜的目的,而是除此之外的其他目的,则有可能出现反常的单挑场面。我随便想象几例:

①曹洪对马超,可能出现马超全力攻击、曹洪全力防守的局面。

分析:

曹洪此战为救曹cāo,可以不惜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时就会出现宁死不逃,血战到底的情形!我敢肯定哪怕曹洪中了一枪,只要不是要害,他肯定不会退,他一定会像周泰那样的!

不要说曹洪只守不攻以给曹cāo赢得逃命时间,就是以攻代守、同归于尽的拚命招数都会有的。也许马超刺曹洪胸口,曹洪不防守,却只想砍马超一只手。但是这样的结果估计马超也不能接受,于是知道自己必胜的马超退缩了。

估计,在这四五十合里,初期的曹洪,攻击的招数不一定少,因为他有不少是拼命的攻击招数,马超不想同归于尽,被迫防守;最后阶段的曹洪,肯定由于“气力不加”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了。

此战中的四五十合我想这样来理解:马超攻击曹洪50招,曹洪招架了这50招,并同时攻击马超40招,马超也招架了这40招。

②张飞对张郃,可能会出现张郃守多攻少,败而不退、拼命支撑。

分析:

一般公认的看法,张飞和马超相当,马超曾20和击败张郃,所以张飞“三五十合”胜不了张郃,好多人觉得奇怪,如果张飞30合击败张郃那还差不多!

其实书中有这么一句“张郃只盼两寨来救”,很好的解释了张飞为何“三五十合”胜不了张郃,其实张郃也许20合就已经“料敌不过”了,只是他败而不退,因为心中有一个希望,只要支撑到另外两寨的救兵到,就有可能全局反败为胜!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张郃应该是在更多的注重防守,攻张飞30招吧!而张飞攻势如cháo,攻张郃50招吧!以后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只说双方攻击的招数。

通过上面两个战例的分析想象,大家应该已经看出我的意思了。

(3)现在我来回答:“三十余合”和“三四十合”究竟有何区别?

三十余合是指:A攻击B是30余合,B攻击A也是30余合,双方攻守均衡;三四十合是指(假设A稍强):A攻击B是40合,B攻击A是30合,双方攻守不均衡,A攻多防少,B攻少防多。同理,“五十余合”与“五六十合”也这样解释!

(4)我再来回答:为何有“十余合”,而没有“一二十合”?

发生过“A攻击B是10余合,B攻击A也是10余合”的单挑场面,但是没有发生过“A攻击B是20合,B攻击A是10合”的单挑场面。同理,为何有“二十余合”,而没有“二三十合”也是这样解释。

(5)有人可能还有疑问:是什么原因导致没有发生过“一二十合”、“二三十合”,而发生过“五六十合”甚至“七八十合”?

刚才已经说了,攻多守少的下风方是为了其他目的而不退,当然守的时间越长越好,只能守太少回合的显然意义不大。

最后,以上纯属个人想象,我就是这么理解三国演义作者心中的单挑场面的,也许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