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辅汉安刘 >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Ⅷ)

三国演义武将武力排名(Ⅷ)(2/2)

目录
好书推荐: 神圣巨龙成长史 一念天堂一念殇 龙霸天外天 剑啸云苍 神之逆天路 主教练之路冠军的心 攀龙柱 血鹰之途 傲世神脉 西游厄世传

4、疑难解答:

(1)有人认为张辽和太史慈“七八十合,不分胜负”应该判为武力相当!

解答:

①前面说了,超一流武将之间的武力相当,至少要先打到100合再说!就此判为武力相当,有点勉强!

②由于这一战未打到100合,不能说明张辽和太史慈属于“超一流的武力相当”,而太史慈以孙策为参照能够划入超一流,这个论据可信度很高;张辽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可信度高的依据!

③关羽对张辽的评价虽高,但是由于细节不详,又明显的有所夸大,所以可信度不高;再参考张辽对张郃、张辽对凌统两战,更让我们相信张辽的武力表现不够超一流!

因此,个人觉得张辽与超一流的太史慈武力相比低一点点!

(2)有人同意太史慈武力值97、张辽武力值96,认为这一点点差距可以接受。但问我凭什么超一流武力值下限是97?要求将超一流的下限定为96,这样张辽也就超一流了!

解答:

因为张辽武力缺少超一流武将的亮点,所以才把超一流的下限定为了97!孙策还是有亮点的!

(八)其他理论

这一章的内容是针对以往武力排名中出现的一些理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尽量减少重复的争论。由于对于一些高手、前辈们的部分理论理解可能不够全面,如有不当,敬请指正!

一、创作来源论。

1、主要观点:

有人认为《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是根据《三国志》创作的,所以只有先详细了解了《三国志》,然后才能对《三国演义》做出准确的判断。

2、运用举例:

由于《三国志》里关羽很强,所以《三国演义》描写华雄、颜良、文丑等人的勇猛只是为了衬托关羽的更加勇猛。

3、个人看法:

这种理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特别适合那些既喜爱《三国志》又喜爱《三国演义》的武评爱好者!

但是,武评纯属娱乐,又不是在搞历史研究,书在我的眼里只有“有吸引力”和“无吸引力”之分,《三国演义》属于前者,《三国志》我不感兴趣!对《三国志》感兴趣的人可以找一些志同道合的网友们一起去讨论,我不参加!呵呵。

二、武力发展论!

1、主要观点:

武将的武力是不断发展的!

2、运用举例:

(1)张郃初期3合被马超打败;后期张飞却“百十合”都拿不下他!公认马超和张飞武力几乎完全相等,说明张郃后期的武力发展的非常强!

(2)虎牢关张飞首战吕布,枪法散乱;小沛张飞和吕布单挑100合,不分胜负,说明张飞武力发展的更强!

3、个人看法:

上面的两条论据都用的“嘉靖版”《三国演义》,“毛版”《三国演义》中没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因为我是依据“毛版”的,所以不需要用这种理论!

无论用哪个版本做武评,这个理论都只是在帮倒忙,因为究竟是发展的更强还是更弱,根本就没有规律可言!这就像一个万能的框,解释不了的都可以往里面装。

三、武艺相克论!

1、主要观点:

由于武艺的风格不同,所以会出现一些不同风格的武艺之间相克的问题!

2、运用举例:

关羽武艺克文丑,不克黄忠、庞德、甚至纪灵;

张飞武艺克纪灵,不克张郃!

3、个人看法:

无论用哪个版本做武评,这个理论都只是在帮倒忙,因为谁克谁,或者什么风格克什么风格,根本就没有规律可言!这就像一个万能的框,解释不了的都可以往里面装。

四、民间排名论:

1、主要观点:

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

2、具体运用:

这就是真理,**也只改动了一点点!哈哈

3、我的看法:

(1)我只问一句,这个排名的依据是什么?《三国志》?“毛版”《三国演义》?“嘉靖版”《三国演义》?《三国志评话》?三国戏剧?兼而有之?

次rì,吕布下关,叫曰:“大眼汉出马!”张飞大怒,出马,手持丈八神矛,睁双圆眼,直取吕布。二马相交,三十合,不分胜败。张飞平生好厮杀,撞着对手,又战三十合,杀吕布絣旗掩面。张飞如神,吕布心怯,拔马上关,坚闭不出。(《三国志评话》上卷)

显然,按这个来排,张飞是强于吕布的!

(2)如果依据和我一样,就是按照“毛版”《三国演义》排的,那么也请你写出论证过程!如果你不知道该怎么去论证,却还将他视为真理,并作为依据反驳别人,你的思维水平我已经深刻的了解了,呵呵!

五、攻防分离论:

1、主要观点:

武将的武力应该由攻击力和防御力共同构成,有些武将攻高、防低,有些攻低、防高还有一些攻、防均衡。

2、运用举例:

华雄属于攻高、防低!对于比自己弱的对手往往速胜,斩杀潘凤等;但是遇到比自己强的对手关羽,由于其防低,被斩杀的也很快!

张辽则属于攻、防均衡!攻击力:50合不胜凌统;防御力:关羽短时间拿不下他!

3、个人看法:

这套理论是很先进的一套理论,应该比单纯的一个武力值更能准确反应武将的武力,但是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至少我没有看见完整的研究结论!

这套理论运用于《三国演义》武评,难度会很大,因为任何一个有效战例的结果都是攻、防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某武将下风,可能是攻低造成的;可能是防低造成的;也可能是攻防都低造成的,很难判断!

这套理论对于排名的意义不大,因为即使这套理论很准确的出了成果,无非可以有两种排名:一是按照攻击力来排;另一种以综合武力来排!我所确定的武力值其实就是相当于攻击力和防御力综合考虑的一个结果!

我的武评思路和这种理论的差别在于:在解释一些战斗的回合数的问题时,我是从影响因素分析的;而这套理论是从攻击力、防御力角度计算的!其实我想,外部因素的变化和攻防的差异应该都在发挥着各自的影响。由于《三国演义》本身的描写达不到那种详细程度,所以无论怎样的武评思路都会是困难重重!

最后,希望早一天能看到完整的详细的攻防分离论!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