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 华元化授业弟子(1/2)
中医学以yīn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xìng、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yīn阳调和而康复。中医治疗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yīn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进一步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人物,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chūn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yīn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yīn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jīng气学说、yīn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yīn阳两大类物质构成,yīn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yīn阳失衡时并非采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
之后,华佗开始教吴平关于中药的药理知识。华佗告诫吴平药不能乱吃,服用中药的禁忌大致可分为四种:
(1)中药配伍禁忌:某些药物因配方后可产生相反、相恶关系,使彼此药效降低或引起毒副反应,因此禁忌同用。
(2)孕妇用药禁忌:主要为避免动胎、堕胎,因孕后妇女大多数对大寒、大热、峻泻滑利、破血祛瘀及毒xìng较大的药物耐受xìng差,因此对相关药物必须忌用。
(3)服药期间饮食禁忌:俗称忌口,主要为避免服药时的干扰因素,以便提高药效,可分为某一种药物对应的忌口与不同病情条件下用药时的忌口两类,前者如人参忌萝卜、鳖甲忌苋菜、甘草忌鲢鱼、常山忌葱、茯苓忌醋等。后者为慢xìng病服药须忌生冷,热xìng病治疗期间忌辛辣、油腻,痈疡疮毒、皮肤疾患忌鱼虾、鹅肉及辛辣刺激之品。
(4)中药汤剂禁忌过夜服用:因为中药里含有多种成分,煎煮时这些成分大部分溶解在汤药汁里。一般服法是趁温热时先服一半,2~3个时辰后再服一半。如果过夜服用或存放过久,不但药效降低,而且会因空气、温度、时间等因素的影响,以致药液发馊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
俗话说:“吃药不忌口,坏了大夫手”。忌口即指治病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忌口是中医治病的一个特点,历来医家对此十分重视。实践证明,忌口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平时食用的鱼、肉、鸡、蛋、蔬菜、瓜果、酱、醋、茶、酒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xìng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均产生一定影响。所以,病人服中药时有些食物应忌服。
中药知识纷繁复杂,不是一天可以学会的,怪不得现在的医学院都要比一般的大学读得时间长。华佗还说用药的分量很重要,师父他可以直接用手掂出药的重量,这可是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啊,他的这项技术简直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