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向东谋中原之地(1/2)
第七十一章向东谋中原之地
李秋寒在长安没有多待几个月,就又接到李渊的诏令,随着李世民出征了。此次出征的目标,为东面的洛阳乃至中原之地。
西灭薛举、薛仁杲和李轨,北平刘武周和宋金刚之后,唐朝在关中、陇右、河东的统治基本上得到了巩固,在唐朝西面和北面唯一剩下的梁师都,也仅仅是一股自守的割据势力而已,而且还有着天然地理优势的相隔,已不能对大唐政权构成严重威胁。这样,李氏父子和大唐朝廷就把目光转向了中原,以图凭借高屋建瓴之势自西向东而争天下。
在唐朝建立前后这几年,东面中原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彻底失败以后,王世充已于武德二年四月废越王杨侗,自立为帝,国号郑,以洛阳为国都,尽有河南之境。窦建德是黄河以北最大的军事势力,早在武德元年已改国号夏,自称夏王,不久又由寿乐迁都洺州,兖州的徐圆朗也闻风归附于夏,据有周桥城的孟海公亦于武德四年被窦建德所俘虏,收归其地盘尽并其众。而据有幽州的罗艺,则表面上归附了唐朝,向李渊称臣。
当时的大致情况是,夏政权正陷于两面作战:一方面与南面的郑政权相周旋,战战停停相互关系无常,不断因交恶而作战;另一方面与表面上已归附唐朝,据有幽州的罗艺作战。这样,在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就大体形成了唐、郑、夏三方鼎立的局面。
唐朝要想统一天下,必须首先统一北方,也就是中原地区乃至黄河流域。而在统一北方地战争中,郑、夏是主要的劲敌。就地理位置而言,唐与夏之间有太行山的阻隔,且与夏接壤的河东非唐军主力所在之地,所以首先攻夏是不可能的。郑国则在唐朝的东大门之外。首当其冲;加之王世充统治方法是严刑峻制,公私窘急。皆不聊生,众心日离;首先攻郑不但方便,而且更易成功。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渊于武德三年七月,命李世民和李秋寒率领大军出关东进,攻打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
郑、夏关系虽然不和,但在唐、郑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在共同面对强大地唐朝时,在唇亡齿寒之际,李渊深恐郑、夏之间结成共同抗唐的联盟,给唐朝下步地征战带来困难,因此采纳了李秋寒提出的建议,在李世民东进的同时,另遣使者前往窦建德那与之联合。因此在洛阳战役的开始,这项措施短期内受到了一定的效果。窦建德仍然在继续进攻罗艺,并没有立即和王世充联合起来对付唐朝大军。
王世充一得到李渊派军出关进逼洛阳的消息,就积极的进行军事准备,选拔骁勇集中到洛阳,并大肆在洛阳及其附近地襄阳、虎牢、怀州等地部署兵力,他本人亲自率领兵马三万以待唐军。
李世民和李秋寒率领的唐军。与郑军在慈涧发生了第一场遭遇战,唐军取得了胜利。稍事修整之后,李世民派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将军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郑军粮饷通道,怀州总管黄君汉自河阳攻回洛城,李世民和李秋寒率领的主力大军,则屯兵于邙山,一时形成四面进逼洛阳的态势。
唐强郑弱的局面已经十分明显,于是王世充派遣使者前来唐军营中。想要和李世民和谈。王世充称隋末大乱天下分崩。唐和郑占据长安和洛阳各有分地,他王世充只想自首洛阳。不敢西侵长安,不如结为邻好,如唐军能够退却,他王世充愿意金银财宝如数奉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