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败夏灭郑夺中原(1/2)
第七十二章败夏灭郑夺中原
大唐武德四年三月初,窦建德派范愿率军前部先行西救洛阳,行军至滑州,屯军于酸棗修整几天后,又接着连下荣阳、阳翟等县,水陆并进,泛舟运粮,最后屯军于成皋附近,并建筑行宫于板渚,以待窦建德的主力大军。
窦建德大军西进,唐军内部再一次发生动摇,很多人都请求暂时退却以避其锋芒。军心不稳则交战必定失败,为此,主帅李世民和副帅李秋寒略为商量后,召集了众位将领,召开了一场重要的军事会议。
会议上首先是主张退兵的一方发言,萧瑀、封德彝、屈突通等人都认为:“我军将士都已经很疲惫了,王世充凭借坚城死守,攻打到现在一点成果也没有,而且也没有即将要攻陷的情况出现,如今窦建德大军又气势汹汹的赶来援救,我军即将腹背受敌,情况已经十分不妙。不如我们退军到新安,暂避锋芒以待时机,才是上策。”
对于军中大部分人主张退兵的意见,李秋寒、郭孝恪、薛收等少部分人则表示了反对,主张坚持下来不要退兵。李秋寒认为:“以当下的情况,退兵不仅会前功尽弃,使得我军这么多天的努力化为泡影,而且可能会面临全面溃败满盘皆输的局面。”
“王世充据有东都洛阳,府库充足厚实,他们的将士皆为江淮精锐,现在其唯一缺少的便是粮草,所以才能被我们压制在这里动弹不得。如今窦建德亲帅大军前来救援。我们应当尽出精锐迎头攻击,不然让他们到达洛阳王世充这里,两寇合兵相连,转运河北之粮以资助王世充,那么敌军实力必将大涨,到时我们面临地危险将会更大。”
“窦建德刚刚击败孟海公,正处于将骄卒惰的状态。而且从河北千里迢迢赶来河南,经过长途跋涉已经是兵马疲惫了。如此骄兵疲惫之师,我们堂堂大唐军队又怎能不抓住机会,迎头痛击反而害怕退却呢?”
“眼下我军应当分兵,实行围点打援之兵略,这样我们可以隔开郑、夏,然后各个击破。一方面大部兵马仍然四面围困洛阳,保持对王世充的压力。使得我们之前所得的战果依然保存,坐待其粮尽自溃,也使得王世充不能出城,配合窦建德夹击我们。另一方面,请秦王轻率精锐猛将,进据虎牢,扼守险要,屯军于汜水。等待窦建德疲惫之师远来,然后主动出击,力求全歼。”
“如若贼兵冒险与我军交战,则必定能破,如若其不战,则等上十天半个月的。等不到粮草救援的王世充这边必将自溃。如若我们不速速行动,让贼兵占据虎牢,那么后面没有险要之地可以凭借,加上周围州县都是新近依附,必不能守,等到二贼合兵并力,我们又该如何自处?所以我们应当采取围点打援的兵略,迅速行动起来才是上策。”
“围点打援?围点打援……妹夫所言深合我心!”作为大军主帅地李世民,听了李秋寒的言论后,是面露微笑连连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又脸色一板。决然地对帐中诸位将领说道,“本王的看法。和副帅楚国公的看法完全一致,决定采取围点打援之上策。如今本王决心已定,必不退兵,如若再有人敢言退兵者,当以惑乱军心处置,斩首示众!”
于是唐军内部在大决战前夕,终于通过这样一次军事会议,统一了思想坚定了目标,迅速行动起来。这场军事会议是非常重要的,而其决策经过后来的事实证明,也是完全正确的。
虎牢是唐、夏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谁能捷足先登加以占领,谁就能占据主动地位。因此,李世民下定决心采取围点打援地策略后,立即分兵两路进军:一路由李秋寒、屈突通等率领,继续围困洛阳;一路由他亲自率领,包括尉迟敬德、李世绩、程知节、秦叔宝等猛将在内的精锐兵马,向东经过河阳、巩县进攻虎牢。三月中旬,虎牢守将沈悦投降,李世绩应接占据了虎牢。唐军首战告捷,占据了主动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