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华夏大同 > 第十三章 再见曾国藩

第十三章 再见曾国藩(1/2)

目录
好书推荐: 重生之娱乐王朝 六道轮回魂卷 究极领域 重生之吴应熊传奇 笑傲星海 血洗长空 扶得起的阿斗 大唐腹黑录 盗走海洋的人 元始无极转身录

大朝的风波逐渐平静下来,由吏部主持的京查正在进行中,官员们疲塌的习惯多少有些收敛。

这些天来兆华一直在考虑,既然把曾国藩捧红了,那么应该怎样重用这个人呢?历史上,曾国藩在同光年间那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是士人中最负有时望的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谥号“文正”的大臣。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谥号是古代中国对一个人一生功过是非的最终评价,而“文正”则是文臣中的顶级谥号。司马光曾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他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

宋、明两代一共只有三位臣子获得此谥号,宋代是范仲淹范文正公和司马光司马文正公,明代的是李东阳李文正公(就是除掉刘谨的那位神童首辅)。至于到了清代,一朝出了八个文正,其中多为名不副实甚至滥竽充数者,比如道光朝“磕头军机”曹振墉得谥文正,就让人啼笑皆非。

儒家追求“三不朽”,既立德、立言和立功。立德就是要品德高尚没有瑕疵,立言就是要“为圣贤续绝学”有名著传世,立功则是要做出有功于国家社稷的大事比如平定匪乱、诛杀佞臣、革新朝政等。以儒家的道德要求,在这三方面中能做好一方面就已经很不容易,得谥“文正”者却是要这三方面都非常突出才行。

在宋明明代,就连寇准这样的名相、王阳明这样的圣人都没有能得谥“文正”,可想而知死后得谥“文正”对于古代臣子们来说是怎样的荣耀(话说王安石属于特例,他的谥号只有一个“文”字,属于圣人级别的)。

有清一代八“文正”中大抵只有曾国藩一人无愧于这个谥号。曾国藩早年以学问立身,宗朱子理学却又师从于湖湘经世学派大师贺长龄,从而融会贯通为以后建立事功打下基础。曾国藩在朝中做官期间,还长期问学于清代理学大师唐鉴并经常和倭仁切磋学问(注一),这个时期他对“慎独”工夫就颇有心得了。受倭仁的激励,他将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意思是抛弃以前的自己,重新做人之意。

可以说曾国藩是靠自己的学问和品行才使一批有才能的人心甘情愿、始终如一地追随他,并最终帮助他建立了平定洪杨之乱的不世功勋。当然从他开始掌兵的那一刻起,江南士绅集团便注定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从而为清王朝的最终覆灭掘下了坟墓。

在兆华的脑海里,曾国藩最适合成为一个官僚集团的核心,这个官僚集团以曾的同乡、同年、同窗为骨干,以理学立身以湖湘经世之学致用。再以这些科举出身的官僚做为班底组成一个高效率的疆臣集团,使王朝的行政机器高速运转,并成为三年后推翻满清的主要力量。

咸丰元年五月二十五rì,上书房。

“曾爱卿,朕素闻你jīng通理学,那你觉得宋学之于汉学妙在何处呢?(注二)”

“微臣之所学实乃九牛一毛,岂敢妄谈jīng通,皇上所闻应是时人过誉之词。臣窃以为圣人之学,格致正诚,修齐治平而已。此又可分为四门,曰义理、曰考据、曰经济、曰辞章,而根本则在义理。汉学以音韵、训诂之学为大本,实谬矣。文章之事,非jīng于义理者不能至,经济之学,亦在义理,不外看史。”

兆华本打算以义理引出经济之学,没想到他竟然来了一句“经济之学,亦在义理”。曾国藩虽然宗程朱理学但并不像倭仁一样是个书呆子,也知道理学“遗新民而专事明德”(注三)的毛病,怎么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呢?莫非是他担心说错话,不愿太过张扬?也许他现在的思想还没后来那么先进?兆华也没再多想就继续按照原有的思路说道:“哈哈,好一个‘经济之学,亦在义理’,只可惜天下像爱卿这样能通经致用的读书人太少了,大多数士子读圣贤书、做八股文最后还不都是为了功名利禄。无论朱子理学还是阳明心学追根溯源都无外乎xìng命之学,能彻底弄明白这些学问固然可以成为一个清澈之人。承平之世这也自当成为天下士子的追求,但如今国家内忧外患此起彼伏,实乃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朕觉得单凭治经读史真是难以应对呀!”

“皇上深谋远虑,臣受教良多。只是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知皇上从何说起?”曾国藩有些不解地问道。

“呵呵……”兆华轻松地笑道:“前rì户部普查人丁的结果出来了,全国丁口一万万零五千多万,由此推算我天朝人口男女老幼都算上怕是要超过四万万了。朕来问你,过去历朝历代何曾有过这样多的人?”

“世宗宪皇帝(雍正)摊丁入亩之革新使无田和少田的佃农得以摆脱丁银之困,遂使国朝人丁大大超越以往的历朝历代,终于成就了乾隆朝的盛世局面。”

兆华听了这话,那叫个“汗”阿,如果穷奢极yù外加人口众多就是盛世,那这个盛世也太不值钱了?

“人丁众多虽为盛世之局面,但过犹不及。今rì之丁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既久,生齿rì繁,而田不加增,于是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此朕所忧也。听江宁来京的官员说到,江南一带市井之中闲人占到十之三四,闲人一多必然滋事,这全是人多地少所致。江南百业兴旺之地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地方呢?乾隆年间翰林洪亮吉曾以此话题做《治平篇》,爱卿可曾读过。”兆华道。

“臣知洪亮吉其人却未尝读过此书,还请皇上赐教。”

“这篇文章对人丁繁衍的问题鞭辟入理,写的极好,朕就念一句给你听吧:‘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听明白了吗?天地不能不生人,难道义理能使人不生?所以朕以为此事乃读史所不能决,也是朕所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一个方面。”

“皇上所言使臣如沐chūn风、茅塞顿开。皇上所虑之深远让微臣望尘莫及。”

真没想到曾国藩也会拍马屁。兆华接着开始说第二个方面,“爱卿对西洋风物可了解。”

“微臣曾经读过前福建巡抚徐松龛徐中丞所著《瀛寰志略》一书,至于西洋之夷人尚未见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新书推荐: 谍战:我能听到心声! 抗战:通电全国,出关 锦画江山 抗战:两军对垒,你开全图? 容颜皇后 民国大能 妻乃大元帅 铁血抗日 猎日传奇之刺魂 谍战:红鸾归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