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文庆与内务府(1/2)
咸丰元年六月十二rì。
话说文庆从昌陵工程的指挥部调回到内务府已有数rì,和兆华也见了几面,但都是在人多的场合所以没有深谈。对文庆这个人兆华说不上了解,因为文庆并非晚清名臣,史书上的记载并不多。
文庆字孔修,满州镶红旗人,两广总督永保之孙,是道光二年的进士。道光帝最喜欢重用正途出身的满人,所以文庆在道光年间的升迁顺风顺水,虽然其中也有些小灾祸,但事后总能很快被重新起用——这也是道光朝用人的一大特点。
到了咸丰年间,文庆以道光顾命大臣的身份继续担任步军统领等要职,后因薛执中一案被牵连,但很快又被重新起用。后文庆在担任户部尚书其间重用阎敬铭,并向咸丰推荐了胡林翼、袁甲三、骆秉彰等贤才,被朝廷倚重,死后谥“文端”。
说到“文端”的谥号就不禁让人想起文庆曾办过的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道光十三年,他总理孝慎皇后丧仪,在一篇《会奏军民薙发及停止宴会期限疏》中,引用了一句“百姓如丧考妣,四海遏密八音”的话。皇后死了说“百姓如丧考妣”,而且竟然是出现在给皇帝看的奏折里,怎能不让人笑掉大牙,结果被降三级任用。如果文庆曾看过那道会奏的奏折却没看出来“如丧考妣”这样荒唐的措辞,那不仅对不住他翰林的出身,更对不住他“文端”的谥号。圣修式化曰端,清代“文端”的谥号并不多见,主要是授给那些道德学问极好,比如汪廷珍、倭仁这样帝师级别的人物。文庆没有留下什么道德义理的文章却忝于“文端”之列,实在是运气极好。
以兆华在后世有限的了解来看,文庆虽然称不上德才兼备,但仍可重用,毕竟有文化的满人不多,有文化的满人中不分满汉畛域的更少。
文庆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不苟言笑,说话办事威严而使人生惧。内务府的包衣奴才们世世代代以读书为戒,文化水平还不如山野村夫,对付这些sè厉内荏的“盲流”用文庆这样一位懂得礼法而又威严的人再合适不过了。
早朝过后,兆华把文庆喊来,想和他深谈一次并试探着询问一下对内务府改革的可能xìng。
内务府的组织渊源于满族社会的包衣(满语音译,家奴的意思)制度,凡皇帝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都由内务府承办。内务府直属机构有7司院。内部主要机构有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庆丰七司,分别主管皇室财务、库贮、jǐng卫扈从、山泽采捕、礼仪、皇庄租税、工程、刑罚、畜牧等事。另有上驷院管理御用马匹,武备院负责制造与收储伞盖、鞍甲、刀枪弓矢等物,奉宸苑掌各处苑囿的管理、修缮等事(肃顺出道之前就是奉宸苑的二把手),统称七司三院。内务府还有三织造处等30多个附属机构。此外负责管理太监、宫女及宫内一切事务的敬事房也隶属总管内务府大臣管辖。
内务府的人员历来是由上三旗(在满清八旗中,正黄、镶黄、正红三个满军旗系皇室亲自率领的所谓亲军,称为上三旗)的包衣世家组成,故也称为内三旗。内务府人均出自这最亲信的三旗,自堂郎中以下所有司员全不例外;堂郎中以上即内务府大臣,也有的是司员提上来的,也有的是从外调来的。总之,除个别大臣外,全被三旗包下来了。内务府人有个最大特点就是“视中饱舞弊,如奉明言”,套用现在的一个笑话就是“内务府的人说我们不吃回扣,全国人民都笑了”。
清代内务府就像一架吸金机器,是多少钱都填不满的大坑,现在兆华想方设法增收节支,所以自然而然地盯上了内务府。那么内务府每年经手的钱有多少呢?其实后世对清代内务府每年的收支并没有十分准确可靠数字,而且不同历史时期变动较大。在文庆上任之前,兆华就悄悄向载垣、柏俊(前任内务府大臣)他们打听过内务府的收支状况。据柏俊讲,自打五口通商后,由于少了粤海关税银这一最大的进项,内务府收入已经大不如前。不过算上报效、庄田、贡品、帑息和一些不上账的收入,每年的进项仍在百万两以上。若再算上户部每年拨发的六十万两,则平常年份内务府的收入在二百多两左右。二百万两不是个小数目,兆华估计这二百万两银子里用于办实事的不过三成,剩下的都被那些包衣奴才们以各种手段收入囊中。
简单整理了一下思路,兆华便开始向文庆问话:“爱卿自道光二十三年开始做内务府大臣,想必早已轻车熟路了吧。朕想问问你,按照一般的年景,干上一年总管内务府大臣能收多少孝敬银两,干一年七司三院的大臣郎中又能收多少?”
兆华一上来就问了这么一句,把文庆可吓得不轻。文庆倒吸一口凉气,略微停顿了片刻,回答道:“回皇上话,臣出任内务府大臣其间从未敢私自收取下属的孝敬银两,倒是各司院办完事后若剩下吃穿用的东西有时候送到府上一些。至于七司三院的大臣郎中们不管收多少那还不都是皇上您赏赐他们的呀!”
文庆的回答可以说是滴水不漏。他不收孝敬银两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能因此认为他说了假话。总管内务府大臣一年的薪俸不过一百多两银子,道光帝又是出了名的抠门小气不肯打赏,文庆光靠收些“吃穿用的东西”怎么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但是清代有些灰sè收入是算作陋规,即便拿到台面上也没有问题。所以文庆的意思是说自己没有拿不合规矩的银子。
至于文庆的后一句话,那也是全天下人尽皆知的一句话。“回扣就是赏赐”不仅老百姓知道,王公大臣们知道,就是清朝历代皇帝也都知道。至于为什么说是赏赐呢,因为在内务府办事回扣能收到吓死人,而且是明着拿回扣。
至于回扣能高到什么程度,这里说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道光帝因宫中菜蔬很贵,就竭力节省,而每餐御膳,照例总要花到八百两银子。后来只吃素菜,不吃荤菜,总要花到六七十两银子,就是吃一个鸡蛋,也要花五两银子。有一天皇帝和曹学士(曹振镛)谈起吃鸡蛋,曹学士奏称,他每天清早起来,总要吃四个汆水鸡蛋。皇帝听了吓一跳,说道:“每个鸡蛋要五两银子,你每天吃四个鸡蛋,岂不是每天要花二十两银子吗?”曹学士忙回奏道“臣吃的鸡蛋,都是臣家中母鸡下的。”皇帝听了笑道:“有这样便宜事,养几个母鸡,就可以吃不花钱的鸡蛋。”当下便吩咐内务府去买母鸡,在宫中养起鸡来。但是内务府报销的每一只鸡,也要花到二十四两银子。
按照当时的物价,五两银子能买一千个鸡蛋都不止,虽然这是则笑话不可当真,但内务府有多“黑”,于此也可见一斑。
看文庆回答还算老实,兆华继续说道:“朕知道爱卿是正途出身和那些奴才们自不相同,所以才让卿来掌管这把咱们大清国最大银库的钥匙,爱卿万万不可与那些包衣奴才们同流合污才是。”
“微臣蒙皇上错爱,感激涕零。微臣谨记皇上教诲。”文庆连声说道。
“听说钟粹宫的园子重修了一遍,可修好了吗?”兆华问道。
“回皇上话,昨rì刚刚修好。”
“难得今rì事情不多,你就陪朕到钟粹宫走一趟赏赏新园子的风景如何。”兆华笑着说道。
“能陪皇上赏园,臣不胜荣幸之至,自当伴架前往。”文庆在道光身边呆过很多年,所以和兆华说话不像外臣那般太拘谨。
兆华到钟粹宫哪里是为了什么赏园子,一来是想到室外和文庆谈话以避开周围太监和侍卫,否则借给文庆十个胆子他也不敢说真话;这二来就是想寻觅一下万寿节那天所见过的美人。
“朕想到钟粹宫散散心,你和四名侍卫随行,其他人就不必兴师动众了。”兆华冲着崔公公吩咐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