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整饬封疆(1/2)
今rì一更。
……………………………………………………………………
中国自古以来的政治体制都是上传下达、上行下效,所以也就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一说。自打兆华取代了咸丰帝,可以说最上面的一根大梁已经有了主心骨,但要想根治“上梁不正”的问题还得一步步来。
话说五月十五大朝后,兆华的一系列非常措施使得京城官场萎靡的风气为之一变。
先是由帝师杜受田亲自督办京察,使那些平rì懒散的庸官浮吏们大大收敛。而后,定亲王载垣一案连坐三十多人,紧接着各部院尚书、侍郎免去一半,另外诛杀琦善、清算道光老臣等非常手段也接踵而来。当这些事情连在一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势能”的时候,官场的风气自然而然要有所转变。
兆华现在还没打算从根本上解决吏治的问题,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他只是想将官场的风气扭转一些,只要大面上还过得去,能提高点行政效率也就知足了。
解决完京城,就该轮到地方了。裁撤总督衙门可以被视为整顿地方行政的第一枪。
原有的九大总督衙门裁撤后,除了直隶总督改为直隶巡抚、陕甘总督改为甘肃巡抚、四川总督改为四川巡抚外,其他六位总督仍没有得到新的任命。兆华虽然是“大清朝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可面对这些昔rì位极人臣的“金领高管”们,也不可能说辞退就辞退,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总要有个说法才是。
咸丰元年六月二十二rì,早朝,养心殿上。
程矞采按照昨rì兆华的吩咐,写好两道折子,并跟着军机大臣和各部尚书们一起上朝。兆华先是和军机大臣们简单处理一下头一天的折子,然后就把主题转移到程矞采身上。
程矞采眼看没什么军国大事要处理了,便非常配合的出班陈奏。
“前湖广总督臣程矞采有本要奏。”
“爱卿免礼,起身说话。”
接着程矞采便把回乡养老和捐款两件事照着折子上写的内容说了一遍。
要说这程矞采不愧是殿试二甲的进士,文章写得确实牛。两道折子读起来是语势流畅,朗朗上口;内容更是感情真挚,切中要害。当说到要捐银二十万两的时候,众位朝臣无不大吃一惊,二十万两对这些年收入一千多两的京官来说,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程矞采启奏完毕后,众位军机大臣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
大家都知道皇上昨rì晚间召见了程矞采,再一听折子的内容就知道是已经和皇上商量好的。再说这两件事都和他们自身无关,却对朝廷有益,所以都是一百个赞成。
此情此景之下,兆华于是顺应大臣们的要求,拍板决定准许程矞采全俸回乡养老,并赏赐朝鲜进贡千年人参一株。
除了这些物质奖励外,兆华还特地为程矞采这个活人取了谥号,“程爱卿三朝元老,秉忠体国,所治之事多有建树,死后当以文成谥之。”
此话一出,众人皆惊愕,而程矞采则激动得连忙磕头谢恩。因为这个赏赐可比几万两银子还要珍贵。
在古代士大夫的眼里,名节比生命还要重要,有句话说的好“士大夫名节既失,其余皆不足论”,而谥号就是名节的最好诠释。
在文臣的谥号中,文成位于文正、文忠和文恭之后排位第四,十分显赫,比如明代王阳明死后就是谥“文成”。程矞采在“退休”的时候就由皇帝亲赐“文成”的谥号,自然是异常兴奋。因为他知道以他的那点政绩和著述,死后由军机处议决时,根本捞不着太好的谥号,顶多就是“文勤”“文清”之类的。
兆华的做法虽然不符合常规,但鉴于程矞采已经辞官,以后想犯什么大错误也不可能了,所以朝臣们也没有反对。而且开了这个头,他们自己在“退休”前也可以提出同样的要求,就像雍正朝的张廷玉那样,岂不是皆大欢喜?而且程矞采本身治理地方政绩尚可,如今又捐款立功,谥个“文成”并非太过,就全当提前“盖棺定论”吧。
……
程矞采的个人事情是圆满解决了,但兆华思考的另外两件大事却刚刚开始。
九大总督中,剩余的两江总督陆建瀛、两广总督徐广缙、云贵总督吴文镕、闽浙总督季芝昌总是要有个说法。这其中吴文镕年龄不到六十岁,而且是兆华打算重用的人,所以自然有所安排。兆华已经决定以年事已高为由“劝退”讷尔经额,改以吴文镕为新任直隶巡抚,只是还需要走走程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