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魏源进京(二)(1/2)
沿着水生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看到一人刚刚落水,但却并不挣扎也不喊人施救。“船家,快把船摆过去救人。”魏源喊道。
待船驶到近处,水生一头跳入水中去救那落水之人。可那人竟然摆着手说不要管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不仅是会水之人,而且水xìng还好得很。
这下,船上的人们就更加奇怪了。而那落水之人眼看着水生不依不饶非要把自己救起来,干脆也就不在分辩,跟着水生游到岸边。船靠岸后,水生带着老汉来到船上。
这时候,魏源才看清楚,落水之人是一名老汉,年龄怕没有七十也有六十多。待老汉上得船后,魏源不解地问道“老人家既会游泳,为何跳入水中,却不游动,岂不知这样十分危险?”
魏源没有穿官服,所以老汉不知道魏源是当官的,只当是个读书人,也不多礼,道:“先生有所不知,老汉我得了不治之症,为了不再拖累家人,只好投水了事。先生就当没有看到,速速离开此地吧。”
“有病可以慢慢治,何必非要寻死呢,你若这样死了,家人恐怕也会十分难过。”魏源道。
老汉叹了口气,慢慢说道:“也不是我非要寻死,只是眼看为了给老汉我治病,家中钱都花光了,儿子和媳妇孝顺打算把仅有的五亩地典出去。这不是比要我的命还难受吗?那河边的五亩地是老汉我辛苦一辈子换来的,希望能给儿孙们留一块安身之处,也好不再在这运河上继续漂泊下去。”
“老人家以前莫不是这运河上的漕户?”魏源问道。
“不是漕户,是渔户,我祖上世代以在大清河上打鱼为生,到我这里已经五代了。渔户的生活先生有所不知,风吹浪打,终身居无定所,即便死后想找个坟头都要花高价买。三年前,我们全家商量后决定把船卖掉,添了些钱,在江边买一块地,打算rì后不再以打鱼为生,而靠在土里刨食。”老汉道。
“那不是挺好吗,怎么就突然得了不治之症呢?”
“其实也不是不治之症,只不过郎中开的药实在太贵,吃不起。加上去年收成又不好,我整rì什么活也干不了,还和儿孙们抢饭吃,于心不安啊。”
魏源一看老汉的相貌就知道是个仁义之人,又听了这一番话更觉得可敬可爱。“敢问老人家,治好你这病需要花多少银子,难道非要卖地不可?”
“听郎中说要治好我身上的病需要两种很贵的药材,大约得花六十两银子。五亩地即便全典出去也不过换回来六十多两,恰好刚刚够。可典出去容易,以后再拿什么赎回来呢!典期一到,若赎不回来就得佃田度rì,可佃田所得粮食至少三成要交给田主。加上银子越来越贵,以前每亩交二斗半的皇粮,现在要交三斗。更难办的是,这一带人多地少,争佃的事情年年发生,俺们一家五口,若佃不到十亩地,每年所收粮食根本不够吃的。若真到了佃田度rì的光景,怕还不如在河上漂泊的rì子好过。”老汉有些伤心地说道。
老汉的一席话让魏源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因为这段话里所反映出的两大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一个是银贵钱贱,一个是人多地少。
银贵钱贱的表现在于大清朝虽然定下永不加赋的制度,但赋税是以白银征收,银子一贵,同等的田赋折合成粮食就要增加。乾隆年间一斗米能折成二钱银子,可现在只能折一钱银子不到。以一亩地按田赋三钱计算,乾隆年间上交一斗半米就够了,可现在就要交三斗米还不够。
相对而言,农民向地主缴纳的地租都是实物为主,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动。而且由于农民生活艰难,实际缴纳的地租还有减少的趋势。到咸丰年间,地租一般相当于收获量的四成以内。(在古代中国,农民和地主之间其实从来都不是苦大仇深的关系,这个话题以后章节详谈)
人多地少的直观表现之一便是争佃。清朝承平rì久,人口不断增加,但新增土地的数量十分有限。佃户们为了能吃饱饭就要争取多种些地,随即对“田面权”的争夺就愈演愈烈,有时候甚至会酿成不同宗族之间大规模的械斗。伴随着争佃,向非传统汉人聚居区和边远地区的拓荒行动也在不间断地进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动荡酿成为晚清乱局的直观表现。比如,道咸年间的苗乱、同治回乱、甚至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均是由于当地人和“客家人”争夺土地或者争夺水源造成的。
这时候,远处开始断断续续传来呼喊声,老汉知道是家里人找过来了,心道,既然今天死不成,那就改天吧。于是向魏源等人作揖告别。
魏源也感觉到可能是老汉的家人来了,便刻意挽留了一下,想将时间探个究竟。于是道:“方正风向不好,我们也不着急赶路,老人家还是喝完这杯茶在上岸吧。另外关于沿河的一些风土人情,在下还想向老人家请教一二。”
那老汉是个非常老实之人,见魏源有求于自己,竟然不好开口拒绝,于是便不再提下船之事。说话间,只见一个年轻人一路呼喊着找了过来,看到老汉正在船上和众人攀谈,方才放了心。
老汉见儿子来找自己,想嘱咐魏源等人不要将刚才寻死之事说破,可这样的话他竟没好意思说出口。
年轻人上得船来,只见他皮肤黝黑,臂膀厚实,手掌宽阔,一看就是长期下地种田的农民。
他上船后先对魏源施了个礼,便转过头去笑着说道:“爹你咋在人家船上呢?”
老汉说了句:“没啥,咱们回去吧”。说着就要告辞下船往回走,却又被魏源拦住。
魏源迅速对着年轻人,把刚才的情景和盘托出:“令尊为了不拖累你们全家,决定投水一死,还好我们路过此地,将他救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