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7——28回)(1/2)
() 第二十七回
踏海沿大展宏图住茅芦为民造福
契此率领当地民众和大批北来难民筑堤围海,填塘平地,给人们带来福音,当地民众无不感恩颂德,他成了人们心目中的活佛。人们安居乐业,rì子过得渐渐润滑。尤其奉化沿海渔民,乃至象山港周边区域,往昔荒芜地带的百姓,生活安定,人口与rì俱增。这些,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但契此却居安思危,不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他要创更大业迹,给子孙后代普平繁衍生息之路。他整天荷杖挂袋,带着冷饭,从岳林庄出发,顺象山港一线实地勘踏,港口内陆和海面各岛屿几乎都留下了足迹。
一天,风平浪静,契此乘坐一只小舢板,从象山港回来,忽见主海道西北
侧有座直冲霄汉的峰峦,形如蛟龙飞天。他不顾劳累,弃船上沿,从杳无人迹的悬崖峭壁往上攀登,化了九牛二虎之力,登上了主峰;山尖笔直,山形孤傲,气势雄壮;他站在山上观看,其形状千姿百态,山腰隆起;东南边有一块奇特的大红岩,长万丈,阔三丈,如在燃烧的炭火;紧靠海边,有口水井,久晴水不减,清澈见底;他曾听人说过,山上有五洞。后人记载:“主峰西壁五丈下有一悬崖削壁,耸立三丈岩,穴中仰视天如银锭状,进内复有五通洞,空旷幽深,近口塞不易入。”契此走到主峰东侧,山头岩纹中滴水长流不息,峰顶可观八面风光,饱览东海胜景。险峰上面是一块百来平方米平地,四周岩石遮拦,是修道念佛圣地。他站在最高的岩石上,朝四周眺望,东方浩瀚大海翻滚着浪花,点点岛屿如飞燕扑击水面;西南方向群山起伏,似千万匹烈马奔驰而来;东北方丘陵山峦,顺着远去的平原蜓蜿而去。他站在制高点往岳林庄方向观视,见主峰下面一条分支山脉,与庄前海边山丘隔海相望。海弯犹如一只葫芦,嵌在青山绿水之中。他放下禅杖和布袋朝天自语:“有了,有办法了!”
他的话音刚落,南边白象山舞动,仿佛向他点头示意。他朝象山挥手,只听得一声巨响,象山港风卷浪起,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契此顿生佛xìng,耳边仿佛听见白象哀求声音,想起当年白象的好处,此恩不能不报。连忙下山,直奔天台国清寺,给白象念经消灾。然后,将修道有果的国清寺方丈请到岳林庄,两人攀上山顶,实地商谈大面积围海造田事宜。
国清寺方丈见山峰顶点岩石平坦如地,顿时大惊道:“好去处,如此奇景胜地,天下少有,敢问此处何名?”
契此拍手笑道:“探听当地山民,亦不曾知之,你看它形如蛟龙,仰天长啸,巍峨无比,直冲天廷,贫僧戏称它为‘啸天龙’。”
方丈赞同道:“啸天龙,好名称,名正言顺。长啸蛟龙喷海水,换取天地得人间。”
布袋和尚取出一块冷饭,递给对方道:“来,吃点,填饱肚皮方为理,活在世上不神仙。”他边啃边接着笑道:
“顺山脚,连东北方马头山丘,围大片海水,填海改地,平整良田。请问师兄,此计可行?”
方丈接过冷饭,咬了一口道:“好是好,不知要化多少人力。当然,菩萨有此神道,何愁山峰不让,海水不听使唤?”
契此笑道:“在此搭起茅舍,教民围海,晨观东方rì出,夕赏西山夜景,闲来与僧人下棋同乐,忙时披衣下山与民劳作,你看如何?”
方丈道:“阿弥陀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犹豫我佛祖脚踩云头,眼关万民。不过,工程量大,恐世人不敢为,应召集周边所有小寺庙,集僧人与民同艰共苦,方能事业有成。”
契此呵呵笑道:“有你大师之言,贫僧放心矣!”说罢,荷杖挂袋,两人边交谈边下山。
返回岳林庄,他连忙命僧人攀登啸天龙山,砍割山上茅草,在山顶岩石上搭起两间茅芦。他连忙赶到裘村,召集周围十多个寺庙方丈以及乡贤几十人,商量围海之事。
尽管他在人们心目中有崇高威望,但当他将大面积围海的想法公之于众时,人们哗然,都以为这种想法天方夜谈,有的当即否定道:
“如今有田种,有粮收,有衣穿,有吃有喝可以了,不必再自讨苦吃。”
“你们若不愿意,那就算了,不过,你们应从长远计议,我是为你们着想,你们千万莫错过良机呀。”契此笑着劝导。
一个很有名望的乡贤听到他把话说到这个份上,站起大声道:“都别说了,大师想的是咱们的事,他还不是为我们子孙后代有田种,有饭吃,有衣穿吗?听他的话不会错。咱们苦战若干年,造福子孙后代。”
人们接纳了契此的构想。他见时机成熟,当即宣布:“贫僧长住啸天龙山顶,你等带民众与僧人,咱们共同围海造田,不围好海塘贫僧不下山。”
他办事如此执着,直接感染了大伙,聚会者纷纷表示带领属下和家人参战。
契此脸上挂着笑容,往难民住地走去,想听听他们的想法,这么多难民是一支不可忽视力量。当他走到岳林庄田边,见百来名难民在平地。难民们干活的情境着实令他着急,他看到有些人坐着闲谈,有的躺着晒太阳,见他走来,也赖得站起。他笑问道:“哎,这块地已平几天了吧,你们打算何时平完呀?”
带工者为难地回答道:“师父,地块高低不平,洼地里尽是水,水里长着芦苇,有力无法使。再说,自筑坝围海以来,从没好好歇息,大伙干得筋疲力尽,再没rì没夜地干,恐怕会累倒地头。不必太苛刻了,让他们边干边歇,能干多久就干多久。”
他笑道:“我看你们再过十天半月也平整不了。”说着,走到水沟边,采来许多芦苇叶,边采边口中念念有词,将芦苇叶放入水里,这些芦苇叶便变成鲫鱼,往高高的土堆里钻。他喊道:
“你们快来看,鲫鱼钻土堆了,快拿锄头来挖鱼呀。”
难民们一听,都赶来看热闹,果然发现沟里许多鲫鱼游动,有的钻进土堆。民工们觉得奇怪,都知道泥鳅钻泥涂,哪有鲫鱼钻烂泥?他们顾不了这些,心想捉条鱼,回家烧起当作下酒菜是正经。便使出浑身力气,举起锄头朝高土堆里使劲挖掘。百来个民工忘记疲劳,拼命挖着,契此站在边上笑咪咪地看热闹,他见所有高土堆已挖平,便笑呵呵地走了。这些难民谁也没逮住鲫鱼,他们看见布袋和尚走远,彼此相觑而笑。
从此,民工们视契此为神仙,他叫怎么干就怎么干,他叫干多少就干多少。在大面积围海中,他们听候岳林庄主的调谴。
经过几年苦斗,啸天龙山至岳林庄旁边的小海湾围成大面积土地,造良田2000多亩;同时,开发海涂600多亩;培植海沿边山林1000多亩。围海结束后,契此把行李从啸天龙山顶搬回岳林庄,他走一路,念一路;念一路唱一路,笑声不绝。他走过的地方,山地变活,岩石变神,竹树风长,青翠碧绿。他走到山脚边,几千民工自发地站在那里迎他下山。鞭炮、锣鼓、呐唢齐鸣。人们将他团团围住。他们觉得此次围海契此功劳最大。各村聚集在一起的贤士要把他接到裘村,给他庆功。当时,欢迎队伍中还给他备了一顶小轿,要抬他到村里。契此怎么也不上轿,他肩杠禅杖,挂着布袋,硬是跟在空轿后边,大摇大摆地走着。
契此在人们的拥戴下,边走边与人们交谈。他们到达裘村时,村里人给他安排了一个挺讲究的坐位。他才坐定,有些人点起香烛,朝他下拜。契此当即站起制止,不许人们对他施重礼。有个贤士专门给他办了一桌素食招待,契此看后,毫不客气地大口吞嚼起来,吃了一半,吃得肚皮鼓鼓的,他把剩余的一半倒入布袋。人们朝他笑道:“师父尽管放心,我们裘村人有吃有喝保你天天能吃饱饭。”
契此大声笑道:“饱时岂知饥时苦,何时饥饿谁人知?”说后,背起布袋迈步想走,他的朋友拦住道:
“大师,慢着,你带领大伙围成这么多田,叫什么名称好呢?你说说看。”
“只要年年有收成,叫啥都行。”
人们七嘴八舌议论开了。最后,一致提出把新围的海塘取名“岳林契”,或叫“和尚田”,布袋和尚谦逊地笑道:
“这是大伙的血汗结晶,还有周边十个村庄的人们和十个寺庙里僧人的功劳,贫僧以为定名‘十庙契’吧。”
从此,奉化裘村才有了十庙契的地名。契此住过的啸天龙山,成了一座活山,山形变化无穷。走在道上的人们所处的方位角度不同,这座山出现各种形状,看上去相当逼真。从鄞州横溪经道成岭墩,抵达横江口,远眺此山,酷似一顶都督官帽,两个山尖犹如龙袍,仿佛一名威武异常的战将在勘察战场;站在裘村观此山,眼前呈现两个高低不同的人头,好象朝廷里两位文武大臣在商讨国事;走到阎家村观看,两山头并立,中间凹陷,又似一锭大元宝;站在庄下村观赏,整座山酷似一尊弥勒佛,山腰隆起像只能包容世间万物的大肚皮,东西两侧对称依附的小山盘曲的双腿。然而,到马头远眺,此山又似一只大田螺,故此,当地民众又喊“旗螺山”。走到翔鹤潭村一带欣赏,山形又变成了一面迎风飘扬的大旗,这面旗帜是沿海渔民世世代代视为进出海航标。当地百姓见螺旗山出现多变,人们都觉得新奇。事后不久,真正的奇事出现,在螺旗山东侧。在近临海边滩涂,有一块很大的石壁,直插入海,这块石头,始终不被cháo水淹没,石头经风吹雨打,变成一个跟契此一模一样的头像,后人为了纪念布袋和尚围海垦荒功迹,将契此结庐啸天龙山顶化作人形的石块唤作“弥勒佛墩”,直至今rì,仍然隐约可见。
且说契此带着当地民众与僧人围海造田,尽管出了许多血汗,也千方百计想办法开荒种地。但是,战火边绵,边关吃紧,赋税繁重,难民接踵而来,海沿百姓又趋于贫病交迫之中。一天,契此正与岳林庄的几十名僧人商量既能供应奉化岳林寺僧人开锁,又保证岳林庄僧人不挨饿。正在交谈时,一群衣衫褴褛的饥民手提棍棒冲进来,喊着要找契此说话。弄得契此大吃一惊,但他马上冷静下来。他正走到门口探个究竟,一个人举起手里的棍子朝他劈下,契此身边的僧人一把夺住对方棍子,大喊一声:“大胆,疯啦?”
对方一屁股坐在地上,放声大喊大叫起来……
第二十八回
遇天灾饥民成群解粮荒百姓尝鲜
事情完全出于契此所料。chūn荒才过,夏荒来;过了夏荒,秋荒旱。田里颗粒无收。奉化沿海地区出现了前所未的的饥荒,担任岳林庄主的契此和尚比谁都焦急。他采取了许多办法始终解决不了庄里僧人与逃难的民众吃饭问题。那天,发生了一件他最感头痛的事情。一个逃难的人坐在他的面前大哭大叫,他连忙命人将对方扶起,听了对方的话,他才知道问题够严重了。这个逃难饥民家里已没一粒粮,偷偷从岳林庄仓库后窗跳入,想偷点大米,结果被厨僧抓住,狠狠做了一顿。他抓住出家人不杀生,不打人、骂人这点,找契此评理。契此看着对方,不说该偷,也不说该打,只是抿着嘴巴冷笑。那个偷窃大米的难民说契此平rì里说得好听,事到关头,指使僧人打人,违犯佛违。向契此讨回说法。这个无耻之徒的言行,气得边上的僧人咬牙切齿,巴不得再出手打他几下。
人们正在吵吵嚷嚷时,契此却不这样想,他的想法是如何度过饥荒。他估算自己带领民众围了这么多海塘,扩展了大片耕种面积。仍然没有粮食吃,心里觉得有点冤枉。他挣脱开那个小偷的手,只身走到围垦海塘的现场,发现这么多土地,面积虽很大,但大多是盐碱地,未经改造,不长庄稼。他走房访了几家农户,听到农夫们普遍反映,种多收下,即使种下,一年四季收成微薄,有些地段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官方收税按田亩和人头摊派,田地粮食无收,而上缴的田税不减。夏秋五谷还未进门,官方派人催讨,逼着要粮。官民争粮事件屡见不鲜。百姓冬天未过,chūn荒来临,家家户户断粮,无法揭开锅盖。这是难民偷粮的原因所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