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佛宝舍利(1/2)
苏州被称为‘百园之城’,以园林闻名。这些园林多是明清时的产物,以香山帮为首的苏州匠人发展出了特色的建筑风格后,告老的官员、富贾乡绅一度以圈地造园为风雅,所谓大隐隐于市,在闹市之中截一片幽静山水。
这些建筑留到后世就成了一座座私家园林,也是苏州百园之城别称的由来。
但是虎丘不同,它不是私家园林,而是两千多年前吴国修建的皇家园林,同时也是吴王阖闾的皇陵所在。
因为是少有的明确记载、又明确地点的皇陵,这里多了一分神秘色彩,自古不知被多少盗墓贼光顾,其中最有名的盗墓贼有三位:一位名叫越王勾践,一位名叫始皇帝嬴政,一位名叫东吴大帝孙权。
以这三位的身份,盗墓带的当然不会是虾兵蟹将,也不用偷偷摸摸。所以号称以‘鱼肠’、‘扁诸’等三千名剑陪葬的阖闾墓,留给后世的除了一个名叫‘剑池’的大盗洞外,也只有剑池底下几块光溜溜的石墓板了。
不过两千年前的盗洞‘剑池’,在今天倒也是一处风景名胜。
在吴国覆灭后几百年,印度的佛教流入中土,这座皇家园林开始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
东晋时,谢安的女婿王珣被任命为豫章太守,却不愿上任,跑来了吴郡造别墅隐居。别墅所在的位置不在别处,就在虎丘。其晚年后笃信佛教,又将别墅改成了寺庙,就叫‘虎丘寺’,虎丘至此和佛教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至唐时,整个虎丘山都被圈成了佛土,而虎丘塔正是这个背景下的产物。
塔外的脚手架已经拆除完毕,工程只剩下塔内的整修。这一日,张经理通知工人停工一天。
“孙大厨,中午的时候食堂除了工人的伙食,还要备一桌。”
“领导视察?”这架势孙若涵熟悉,“要加菜吗?”
“也不是领导,是文管会的工作人员。加菜……您看着办,也不必太麻烦,平时就很丰盛了。”
这是实话,虽然平时工地吃的都是素斋,可孙大厨的这素斋,可比过去有钱人下馆子都丰盛。乃至于太丰盛了,不少工人都吃出了罪恶感,顿顿吃‘肉’,旧时的地主都没这样的。
闻言孙若涵也不多忙活,待中午时就多做了两盘炒素。
文管会的工作人员一行来了六七个,见了中午的饭菜果然是觉得奢侈,在看到普通工人也是差不多的伙食才敢动筷。
“别看这些都像肉,其实都是素的,只是我们大厨手艺好,才做出这味道。”张经理在餐桌上说着,竟也觉得有些骄傲。工程队的食堂招到这样一个大厨,说不定也是个招牌,平时遇到些接待工作的也能拿得出手。
他只是政府下面搞工程的一个中层,接触不到太高的信息,只是隐约听说,国家对于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挺重视。就厨师而言,也经常有一些接待外宾的任务,需要这些真有精湛手艺的大师。
这么想着,他把孙若涵从后厨叫了出来。
“这些都是市文管会的领导,这位就是我们工程队食堂的孙大厨。”
这么介绍着,也算是让孙若涵露了次脸。若是后世,定然是要满杯白酒敬一圈,现在没有这样奢侈的习惯,桌上也没有酒。
“孙大厨,坐,一起吃点。年纪轻轻这厨艺可真好,若不说透,我可半点都吃不出这些竟然都是蔬菜。这水平,比外面大饭店的还要强。”
这夸奖,对孙若涵来说简直不是夸奖。不过现在的人大多朴实,能吃过最好的也就是普通饭店,什么法餐、日料的大多听都没听过,也说不出其他夸奖的话。
“若人人都能做出这样的菜,蔬菜能当肉吃,以后也不需要肉了。可以减轻国家负担啊。”
“那不行,植物油脂总不能完全取代动物油脂,而且肉食中的营养元素,对于生长发育的青少年来说还是不可取代的。”对于文管会领导的异想天开,孙若涵想也没想反驳道。
“这样啊。”说话的领导有些可惜。
要给六亿多人吃饱饭从来不是简单的事,供应肉食更是巨大负担。
“等过个三四十年,说不定大家就吃肉吃腻了,高血压、糖尿病的,又稀罕吃蔬菜了呢。”
“这话说的,吃肉哪能吃腻啊,难不成家家户户都能养猪?那饲料也不够啊。”领导听着笑道,只当是个玩笑话。
众人在饭桌上聊了一会儿,孙若涵才知道,这些文管会的领导是来确认抢修时虎丘塔里的文物。
虎丘塔封闭这么多年,不止谢绝游客参观,其实官方也没有打开过。这样密封保护文物的环境,和墓葬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一旦打开了,让新鲜空气和湿气进去,可能会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对于这样的保护单位,在没有万全技术把握的前提下,是宁愿无限期留给后世的。
这次抢修虎丘塔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不开门修塔塔就倒了,类似意外挖通了未知古墓的抢救性挖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