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硝烟之前(2/2)
哪怕如今所提的‘苏帮菜’,实则也不是百姓的菜肴,多是当年选入御膳的宫廷菜才留下了记载。自杨广到乾隆,苏帮菜馆的那些经典菜多是能和各种皇帝扯上关系,有几个是寻常百姓家会去做的?几乎没有。苏城人自家里,爱吃什么吃什么,放糖也行,放辣也没问题,只看个人口味而已。
所谓的咸甜党争、饺子汤圆互扯,苏城永远是置身事外的,因为在这座城里这些根本没任何区别。今天吃甜,昨天吃咸;晚上饺子,早上汤圆;自大运河畅通南北后至今已千年,千年的时间再多的争端也已经完全调和。
放到如今,日餐、法料,意大利菜、墨西哥餐、美式餐饮、英式餐厅,印度、泰国、新加坡,在这座城市无论想吃什么,这里都能找到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美食。
这里允许任何人生存,允许任何文化开枝散叶,哪怕孙若涵当年拳打意大利餐、脚踢法国料理,也从没想过驱逐任何一个国家的餐饮。
但是,要懂规矩,这是底线。
岸田雄一郎的商会这次所做的,一家独大,排挤其他小店,这不是公平竞争。显然已经触碰到了底线。既然如此,孙若涵也不介意稍稍警示一下,让对方明白这个道理。
在他当年将‘燧人氏’替代了米其林之后,国际烹饪界曾经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中方承诺绝不率先动用孙若涵——这不是玩笑话,因为但凡他出场,任何比赛都没有了丝毫悬念,自然也就没有了承办的意义。
可一旦被触碰底线,这个承诺自然也就无效了。
说起来,已经好久没有这样比赛性质的下厨了,上一次还是将意大利踢下第一美食国度宝座的时候。
难得和人切磋一下,兴奋算不上,那样的对手也提不起兴奋劲,大概是有些有趣。特别是某位曾经拉着自己不许比赛,整天喊着‘给别人一点机会’的秘书在一旁的情况下。
“对了,受气……肖助理,能联系到协会在这里的食材库吗?”
烹饪协会在各个城市都有储存食材的仓库,通过协会内部的渠道选购优质的食材,一般在有大型赛事时会提前大量准备,平时也会少量的备一些存量。
这是半公开的信息,算不上什么秘密,肖辰也不怀疑对方从何处得知。
“可以,不过近期因为春节,没有什么大型活动要举办,日常存量的食材并不多。您想要什么食材?”
协会的食材一般当然是不对外提供的,即便内部关系的商家也有一些报备手续。但肖辰主动跳过了这个环节,作为会长助理,他也完全有这个权利。
“海鱼,库里面有新鲜的海鱼吗?”
“海鱼?”这有些出人意料,肖辰下意识的问到:“海鱼是要做什么点心吗?”
苏城虽然自古是鱼米之乡,但因为离海岸线还有些距离,盛产的是长江的江鲜和太湖的湖鲜,都是淡水鱼。古时的姑苏城或许还临海,但泥沙沉积陆地外扩,近代的千年中这里已算是个内陆城市,他一时间还真没想到苏式菜中有什么用海鱼做的点心。
不过想了想,他还是回答道:
“海鱼当然有,鲑鱼、鲷鱼、鳕鱼、石斑,对了还有一批新西兰捕获后进口的蓝鳍金枪鱼,昨天才到港,协会收购的都是100斤以上的优质鱼,非常不错。”
蓝鳍金枪鱼是多繁殖在大西洋海域和部分太平洋海域的鱼类,全年都可捕获,夏天随洋流活跃在日本、宝岛附近,而冬天可在新西兰附近多见。
“蓝鳍金枪鱼。”孙若涵暗自嘀咕了一声。如果他没记错的话,这种鱼在2011年将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因为生长周期缓慢和过度捕捞,在全球的数量都在减少。所以之后的蓝鳍金枪鱼都是人工饲养,在日本有大规模的养殖场,很少能见于海域中野生捕捞。
不过孙若涵是厨师,不是动物保护学家,只需要考虑食材是否合适。至于四年后的保护名录,也不差他今天的这几尾鱼了。
作为食材,蓝鳍金枪鱼显然是符合孙若涵需求的。
“这些蓝鳍金枪鱼麻烦都给我留着,另外鲑鱼和鲷鱼也拿一些。至于你问要做什么点心,不是很明显吗?”孙若涵温和的笑着说道,“当然是做刺身啊。那秋山老爷子既然做了六十多年的刺身了,也该让他知道真正的刺身是什么样子才对。”
但这个话可丝毫不温和,甚至让肖辰和谢茂德以为自己是否幻听。
教秋山正夫做刺身?刺身可是日国的代表性料理,而对方哪怕已经退役了,过去毕竟还有过“寿司之神”的名号,在日国的国民认知中,甚至就是寿司和刺身概念的具现。
所以这位是认真的吗?
那已经不是火药味,而是火山爆发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