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1/2)
帝京南城的一座小院子里,一个小戏班子正在进行训练。
一个正印花旦和几个二帮花旦,正在边走台步边练习唱腔,一群武生在练习单脚、筋斗、滑索、踩跻等舞台动作,两个唢呐手在吹奏过场曲,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戏班子的老板。此人二十八九年纪,中等身材,方脸,狮鼻,下颌横宽,嘴巴尤其大,显得坚毅刚强,遒劲有力。虽是老板,他却亲自带几个武生训练,给他们示范靶子功、毯子功、手桥、椅子功等粤剧高难度舞台动作。
老板名叫雷杰,广南辖区香江行省潮州府饶平县人士。早年是家乡饶平县戏台班子里的名伶武生,除了舞台戏功之外,拳脚棍棒亦颇为了得。雷杰所在戏班子一次在一个海滨村落演出时,突然遭到倭寇袭击,除雷杰拼死杀出血路逃掉外,其他同伴,男优被杀,女伶被先奸后杀,尽皆惨不忍睹。
恰于此时,新任饶平知县狄锋举旗招兵,募乡勇保卫家乡,抵御倭寇侵袭。雷杰毅然报名参军,并屡立战功,被狄锋擢升为乡军前锋营百总,每当遭遇强悍倭匪无法打开局面时,往往派雷杰百人队上阵打开局面,突破缺口。
然而就在渔港大捷,扫平境内倭寇之后不久,当地难得遇见的清廉有为的狄知县“狄青天”,却遭奸人诬陷,罢职迁谪,保家护民的乡军也被解散,雷杰也只好重操旧业。
几年来,雷杰攒下了一些银两。尤其是狄知县领导抗倭的时候,每当打了胜仗取得的缴获,自己分文不取,也绝不许县衙任何衙役、吏员沾手,总是全数赏给英勇作战的乡军将士,屡立奇功的雷杰也获得颇多赏金。
有了启动资金,雷杰决定自己当老板开戏班。但自从狄知县走后,饶平换了一个靠捐银子当官的家伙做县太爷,贪婪攫取,税赋奇重,戏班入不敷出,故而雷杰只好带着戏班子离开,到首都帝京去碰碰运气。
雷杰的运气并不好。帝京虽然多豪门富户,但戏班子也非常多,竞争激烈。另外,雷杰的戏班子唱的是粤剧,京城里能听懂的人不多,会欣赏的更少,生意范围仅局限于一些来京做官或者做生意的广南老乡。他的戏班子,只能惨淡经营,勉强维持、、、
“刷——”
一个漂亮的空中筋斗,雷杰稳稳站在地上,面不改色心不跳,连一滴汗都未冒。
“好耶!”
徒弟们都鼓掌叫好。
“好厉害咧!”
耳朵灵敏的雷杰,也听到了一个迥异广南口音的荆湖口音的叫好声。他循声望去,矮小但精壮结实的兵部员外郎马镇远,正站在院子门口、、、
南城的天桥坊一带,集中了上百家大大小小的茶楼、酒肆、食坊,形成京城里规模最大的休闲食街。大小官吏、纨绔公子、往来商贾、本地居民,无论三教九流,都喜欢来这里闲逛、酌饮。由于这里人多嘴杂,流动性大,又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各阶层人士,故而往往成为市井流言的发祥地与最佳传播媒介。
楼外楼,帝京最有名的茶楼,太学生仲英、户部主事胡严,正同席而坐,举盅对饮。
户部主事胡严,乃四十出头的老京官了。他是比狄锋和黄凌早八年登癸亥科进士,授户部员外郎。初仕的胡严,亦是一热血书生,性格刚直,办事严厉,不见喜于群僚。后来他遭到同事算计,被督察院纠仪御史弹之以上朝失仪之罪,贬级为主事。
随着官龄的增长,胡严也逐步被打磨得沉稳老练一些了。按理,即便是混资历,他也应该回复原职,甚至升上郎中了。可惜,由于这些年来,财政入不敷出,安天平又大肆卖官鬻爵,凡有空缺,必被那些手脚利索、四处打点的捐官者捷足先登。更有大批捐了钱却没有位子的候补官员,眼巴巴地望着空位子流口水。这种状况下,晋级升官的好事儿,怎么也轮不到胡严这帮人。
胡严的经历,是一批无法擢升、长期原地踏步的京官之典型代表。他们没有过硬的靠山,现今的政坛大环境下又无法作出惊人的政绩,只能靠按部就班地混年头、混资历升官。可是,在如今捐官处处抢占先机的条件下,根本就没有机会,故而他们怨气极大。
这样的一个群体,是京城牢骚怨言的主要制造者之一。
与胡严这种不得志的老官僚不同,才十七岁的太学生仲英,乃是另一个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是帝国最高学院——太学府的太学生,是年轻而充满希望的天之骄子,对未来仕途有着美好的憧憬。
帝国玄武王朝,科举成为入仕的最主要管道,且诸科废弃,仅余进士一科,故学校实际上已转变职能,变成科举的预备场所。帝国的绝大部分儒生,如狄锋、黄凌等人,都是在私塾教馆里接受教育,然后参加科举,未曾加入过学校或学院。
不过帝国的最高学府——太学府,以及一些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著名地方学院,如荆南的岳麓学院等,依然保留着。
进入太学府就读的太学生,要么是豪门贵胄的少爷,要么是书香世家的子弟,还有一些是年少聪颖、被破格录取的神童。这些人未来有很大把握高中进士或者晋阶仕途,但目前仍仅仅只是一介儒生,一个摇舌鼓唇的士子。
这些人当然也分层、分等、分派,但他们毕竟未正式进入官场,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涉世较浅,年轻气盛,容易冲动,故而敢于说话,敢于议论。太学生们抨击朝政,针砭时弊,月旦人物,品评权臣,成为帝京政治生活中的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往往能影响舆论。有时候,连当朝大臣也不能不考虑这帮愣头青们的政治清议。故而他们对政策有相当大的间接影响。
在安天平执政时代,朝局恍如一潭发臭的死水,吏治腐烂,官衙黑暗,民生疾苦,故而太学生们也毫不留情地抨击、讥讽、挖苦、嘲笑,化身为民意代表,成为另一股不满现状的主要舆论力量。
仲英是江南辖区的著名才子,虽然家境贫寒,但年少时即显示出超卓才华,成为当地神童,被家乡的地方官推荐入太学府就读。他是太学生中的著名活跃分子,年纪轻轻便已俨然成为清议派中颇有影响力的诸多领袖中的一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